燕王|兵临城下时,朱棣给劝和兄妹写了一封信,雄主之威非建文帝能比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 , 大明太子朱标薨逝 。
早在洪武初年 , 太祖朱元璋即设"大本堂" , 几十年如一日地对朱标展开高规格的帝王教育 , 眼看仁君已成 , 转眼却是一场空 , 太祖面对群臣痛哭流涕 。
太祖痛哭 , 既为亲情 , 更为大明江山社稷 。
燕王|兵临城下时,朱棣给劝和兄妹写了一封信,雄主之威非建文帝能比
文章图片
太祖是一位倔强且坚持正统的帝王 , 朱标之死并没有更改他打造大明铁桶江山的执念 , 外必须有强藩 , 内必须选正统仁君 。
翰林学士刘三吾颇懂太祖心意 , 在刘三吾的建言下 , 九月间太祖下诏 , 立懿文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 入居东宫 。
朱允炆因为生来仪表有缺陷 , 头盖骨偏歪 , 太祖初见他时 , 很不喜欢 , 叹气说他是"半边儿月" 。 后来 , 因见他聪明好学 , 秉性又像其父宽大仁慈 , 太祖便渐渐改变了看法 , 并将他看成了继朱标之后的仁君之选 。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时 , 太祖有九子在东北到西北一线做戍边的藩王 , 依地势自东往西一路数来 , 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
因为出身贫寒 , 趟过太多的血火 , 太祖一生最信血脉亲情 , 他曾对朱允炆说 , 我把抵御外辱的责任交给诸王 , 边尘不染 , 你就可以做个太平天子了 。
【燕王|兵临城下时,朱棣给劝和兄妹写了一封信,雄主之威非建文帝能比】但朱允炆却冷不丁地问了一个问题 , 敌国入侵 , 由诸王对付;诸王有异心 , 谁来对付?
这问题对太祖来说太难回答了 , 他沉默良久 , 最后还是把问题抛给了朱允炆 , 你觉得呢?
朱允炆的回答很有"仁君"风范 , 他说 , 以德争取其心 , 以礼约制其行;如果无效 , 削他的属地;再无效 , 改封到别处 。 如果这样再不知悔改 , 就只好举兵讨伐了 。
听到这仁至义尽的回答 , 太祖倍感欣慰 , 他对朱允炆说 , 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
燕王|兵临城下时,朱棣给劝和兄妹写了一封信,雄主之威非建文帝能比
文章图片
然而 , 从太祖驾崩 , 朱允炆一系列急不可耐的动作看 , 他所谓的仁义之举不过是在口头上说说罢了 , 落到实处 , 这位昙花一现的大明皇帝 , 不仅有妇人之仁 , 而且有妇人之见 。
有妇人之见 , 决定了此君没有江山社稷所需的胸襟、自信与深谋 。
有妇人之仁 , 决定了此君没有江山社稷所要的杀伐果断 。
尚是皇太孙时 , 朱允炆就曾和他日后重用的草包忠臣黄子澄在东角门谈论过削藩一事 , 黄子澄对他说 , 诸王的护卫兵力单薄 , 不足为忧 , 倘有叛变 , 临之以中朝大军 , 其谁能敌?
这句话包含着另一层意思 , 凭借中朝大军 , 诸王不过是任由宰割的羔羊 , 哪里需要仁至义尽 。
可悲的是 , 朱允炆一方面有着深以为然的自信 , 另一方面又有着"前怕狼后怕虎"的极度不自信 。
太祖驾崩后 , 他第一时间即颁布了太祖遗诏 , 此遗诏重点有两条:一、诸王不必至京师奔丧;二、藩国所设文武官吏 , 听朝廷节制 。
不管此遗诏是否为太祖本意 , 朱允炆若是高明 , 第一条应颁而不禁 , 第二条应藏而缓颁 , 这样才能显出仁君的自信与胸襟 , 看透诸王的动静 , 赢得天下人心 。
史家们多认为 , 这是建文帝犯下的第一个大错 , 而接下来他更是错上加错 。
即位不到一个月 , 燕王朱棣一母同胞的弟弟周王即被建文帝以不法事为由 , 锁拿进京 , 先废为庶人 , 后徒置云南;接着就是齐王、代王、岷王、湘王 , 轮到湘王时 , 因不甘受辱 , 最后竟焚宫自杀了 。
很显然 , 将这几位王叔剪除后 , 建文帝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一直被他视为心腹大患的燕王朱棣了 。
燕王|兵临城下时,朱棣给劝和兄妹写了一封信,雄主之威非建文帝能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