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如何评价靖难之役, 是官方的“争夺帝位”还是朱棣的正当防卫?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靖难之役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 , 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燕王朱棣举兵攻陷南京城 , 推翻了建文帝皇太孙朱允炆的统治 , 此后朱棣篡位称帝 , 是为明成祖 。 靖难之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发起的削藩 , 它的并非主张革新与守旧两大派别间的斗争 。
建文帝|如何评价靖难之役, 是官方的“争夺帝位”还是朱棣的正当防卫?
文章图片

靖难之役示意图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 朱元璋驾崩 , 因皇太子朱标已逝 , 因此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 朱元璋在位时曾制造了多起狱案 , 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异己势力 ,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 但是朱元璋却留下了一个严重的隐患--分封诸王 , 他借鉴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 将诸子封为王 , 并命他们镇守于各要塞 , 分封的藩王不仅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 , 而且在当地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 手握兵权 , 对刚刚即位的建文帝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 朱允炆任命宠臣黄子澄为太常寺卿 , 在后者的建议下 , 建文帝以诸王拥兵边陲为由下令削藩 , 激化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 燕王朱棣带头起兵造反 , 靖难之役由此爆发 。
建文帝|如何评价靖难之役, 是官方的“争夺帝位”还是朱棣的正当防卫?
文章图片

朱棣
那么 , 靖难之役究竟是朱棣"争夺帝位"还是正当防卫呢?答案是两者都有 。 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太子朱标死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 , 围绕皇位的斗争便空前激烈 。 燕王朱棣雄韬武略 , 才能突出 , 对帝位一直有觊觎之心 , 建文帝也深知燕王的心思 , 因此即位后处处掣肘燕王 , 削藩便是重要举措 , 建文帝先是废周、齐、代、岷诸王为庶人 , 继而又迫使湘王自焚 , 这些让燕王寝食难安 , 最终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正式竖起反叛大旗 。 可以说 , 燕王朱棣早有反叛之心 , 建文帝的削藩加快他反叛的步伐 。 至于燕王起兵号称是遵"祖制"的说法 , 很明显是政治伎俩 , 因为朱棣即位后 , 不仅继续削藩 , 而且程度更深 , 此后诸王权力大大被削弱 , 难以对抗王师 。
建文帝|如何评价靖难之役, 是官方的“争夺帝位”还是朱棣的正当防卫?
文章图片

建文帝
最后 , 靖难之役为何会出现以燕王朱棣成功而告终呢?建文帝即位时 , 明朝出现了"升平继体 , 海宇晏清"的局面 , 政局比较稳固 , 民心安定 。 实际上 , 建文帝的失败与一系列的策略不当有关 。 首先 , 在削藩问题上 , 建文帝过于着急 , 只是先对付势力更弱的几位诸王 , 而忽略了势力最强的燕王、宁王 , 这也让燕王有雄厚的兵力来起兵反叛 。 其次便是没有全力攻占北平 , 北平是燕王的据点 , 一旦被攻陷势必会对大大削弱燕王的势力 , 使其腹背受敌 , 事实证明 , 正是北平的相对稳定让燕王没有了后顾之忧 , 得以集中兵力攻占南京 。 再次 , 南京城的防守出现了重大失误 , 出现了谷王、李景隆之变 , 严重打击了守军的士气 , 也将南京城的大门直接向燕王的军队敞开 。 最终南京城被攻陷 , 建文帝下落不明 。
参考文献:
【建文帝|如何评价靖难之役, 是官方的“争夺帝位”还是朱棣的正当防卫?】吴晗:《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5年第4期 。
郭厚安:《"靖难之役"及其对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 。
全仁经:《"靖难之役"的胜败原因究竟何在》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
郭厚安:《论"靖难之役"的性质》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