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专家怎么看( 二 )
可以说 , “两新”文艺现象生成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 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 使人民性与价值导向得以彰显 , 在不断健全文艺生态中成为大众的精神家园 , 生成了具有时代意味的文化价值与精神表达 。 “两新”文艺现象表明 , “人民的文艺”不再仅仅是艺术家为人民“代言” , 而是更多地显现为人民的自主表达 。
“两新”文艺现象分布广泛 , 人数众多 , 社会影响力大 , 与大众的生活紧密关联 。 它既关乎人民的美好生活、文化权益的实现 , 也有助于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力 , 进而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中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 一定意义上讲 , “两新”文艺是一个国家文艺水平提升或者文艺体制健全的重要参与力量 , 体现着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 , 以及国家文化治理的有效性 。
“两新”文艺现象增强了文艺和人民的血肉关联 , 促使文艺回归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文化本位 。 “两新”文艺现象的涌现重新凝聚了人民的精神力量 , 有利于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两新”文艺现象所焕发出的社会能量 , 对形成文艺发展新格局 , 推动文化生产力大发展 , 以大文艺观、大文化观夯实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有着深远的影响 。
“两新”文艺现象是中国文艺发展进步的表征 。 他们并不是一个个文艺“孤岛” , 也不是自说自话的“喃喃私语” , 而是扎根大地发出时代的声音 。 “两新”文艺在创作机制上 , 更加注重从受众喜好和吸引消费的角度开展文艺实践 , 在接地气中尊重人民的市场选择、在通人气中保障个人文化权益的自主表达、在扬正气中传播人民的心声 。 作为文艺发展的新生力量 , “两新”文艺是新时代文艺生产的生力军 , 文艺与科技融合的拥趸者 , 既是文艺消费者也是文艺生产者 , 更是文艺新业态的创造者 , 切近了人民大众的文艺新需求 。
召唤着文艺学边界的开放
“两新”文艺现象作为新时代文艺的一种积极实践 , 向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发出了时代之问 , 要求文艺理论作出切合时代特征的理论回应 , 以中国理论有效阐释中国文艺实践和审美经验 , 以中国理论指导文艺实践 。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 , “两新”文艺现象催生了新的文艺观念、审美观念 , 在召唤着有时代特点的理论批评与研究范式的生成 , 并要求以中国理论有效阐释中国文艺实践、中国审美经验 , 建构张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 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使命担当 。
“两新”文艺现象不仅召唤着文艺学边界的开放 , 也推动文艺理论研究范式和文艺批评模式的转换 , 召唤着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文艺实践 , 推动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 。 “两新”文艺现象要求当代文艺理论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理论创造的方式阐释好 , 把中国人的文艺审美经验升华为人类文明意义上的普遍审美理论、审美追求 , 在文明互鉴中强化文明共识、价值共享和审美共赏 。
新文艺形态不能只围着流量和技术打转转
作者:冯梦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
近年来 , 伴随着互联网文艺形态的推陈出新 , 一批新的文艺工作者也成长起来 , 他们的名字及其作品一起成为新媒体平台的新宠 。 不同于传统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实践 , 新文艺群体因“网”而生 , 他们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延伸到网络空间 , 最终在内容本位与流量逻辑的双重作用下 , 制造了一幕幕亟待挖掘和审视的文艺现实 。
推荐阅读
- 现代传播蒋建国 等:“夸夸群”:身份焦虑、夸赞泛滥与群体伪饰
- 新华网|关注摩梭文化的人文艺术纪录片《纳人说》19日上线
- 东方网|地铁7号线花木路站,这里的一切很文艺……
- 新华社|美媒:美科学界痛批“群体免疫宣言”
- 假靳东骗局背后:老年群体需要精神关爱
- 大龙猫聊生活|哥萨克人是一个怎样的群体?详解曾经叱咤风云的哥萨克人
- 奇迹中国|西方再提“群体免疫”,张文宏最新判断来了,中国青岛全民检测
- 男装风尚|秋冬男士文艺风格穿搭指南,喜欢的朋友快收藏吧
- 人民日报客户端贵州频道|绿博会文艺汇演精彩呈现 “唱响”黔南好声音
- 央视新闻|马来西亚槟城监狱新冠群体感染,首轮检测376名囚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