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集中采购三批药 平均降价一半多( 二 )

  挤出药价水分

  这些成效归功于药品集中采购机制的重大创新 。

  带量采购 , 招采合一 。 我国主要医药企业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40% 。 在过去“量价脱钩、招采分离”采购方式下 , 低价中标药品由于没有所谓销售费用空间而导致“降价死” 。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核心就是以合同形式承诺在采购周期内完成约定采购量 , 通过以量换价、确保使用 , 明确药企市场预期 , 使其不必再为药品进医院而做各种营销工作 , 降低销售费用 , 真正挤掉药价虚高空间 。

  政府组织 , 联盟采购 。 创造性地建立“政府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工作机制 , 设立政府和联采办双层架构 , 形成政策制定和具体操盘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运行体系 。 各省在试点和扩围实施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政策执行体系 。

  自主报价 , 公平竞争 。 通过制定规则、强化保障 , 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自愿参与、自主报价、公平竞争” , 引导企业以成本和质量为基础开展公平竞争 , 持续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 同时 , 将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纳入遴选范围 , 使得质量和疗效类似的药品“同台竞争” , 避免了招标竞价过程中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

  政策联动 , 形成合力 。 统筹安排采购、使用、医保支付、货款结算等相关改革举措 , 医保部门采取三大配套措施发挥医保基金杠杆作用:医保基金按不低于约定采购量的30%预付货款 , 鼓励直接向企业支付 , 促进医疗机构及时结清货款;建立医疗机构使用中选药品激励机制 , 对因价格下降和合理使用中选药品后节约的医保费用 , 按不高于50%的比例直接留用给医疗机构;基于中选价制定通用名药品医保支付标准 , 从而鼓励患者使用价格较低的中选产品 。 同时 , 相关部门密切协作 , 如卫生健康部门在中选药品优先进公立医院、培训医务人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药监部门积极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 加强中选药品监督检查 , 严格防范质量问题;工信、商务等部门在保障产能和配送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 。

  北大药学院教授史录文认为 , 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解决了原来集中采购没法带量、及时回款的问题 , 配套政策到位 , 以集采为突破口 , 实现“三医”联动 , 保障药品质量、及时供应 。 对患者来说 , 药费减少 , 用药质量得到提高 。 随着一致性评价不断扩容 , 将促进企业不断整合 , 企业有更多精力专注研发 , 将整体提升医药工业创新能力、发展水平 。

  改善行业生态

  降成本促研发

  部分企业在三批集采中多个产品中选 , 由于采购执行度高 , 销售成本大幅下降 , 货款及时回笼 , 给了企业很大的信心 , 同时积极创新研发新产品 , 研发积极性大大提高 。 多个产品中选的某知名企业2019年研发投入39亿元 , 同比增长46% , 另一知名企业研发投入37亿元 , 预计3年内将达到100亿元……

  降销售成本、稳市场预期、促产品研发 , 集中采购像一根杠杆 , 撬动行业变革 , 改变了医药行业生态 。 集采通过确保用量压缩企业销售费用 , 通过及时回款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 从而在降低药价的同时确保生产企业合理利润 。 中标产品越多、营销转型越彻底的企业 , 效果越明显 。 重点企业数据表明 , 中选产品销售人员平均压缩49% , 销售费用占销售金额比例从40%下降到5%—10% 。 两批集采落地以来 , 中选产品采购进度快于预期 , 及时回款率接近100% , 对维持企业现金流、促进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