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怎样美化曹操的:扭曲的屠刀
和奸诈一样 , 残暴也是曹操标志性的特征 。 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不方便写得太直白 , 裴松之作注的时候 , 这方面的材料就已经连篇累牍 。 有些是曾经被掩盖的血案终于昭雪 , 有些则大概确实是往曹操头上扣屎盆子 。如《零陵先贤传》中称曰:本郡有个叫周不疑的天才少年 , 聪明得不得了 , 曹操想招他做女婿 , 周不疑拒绝了 。 曹操认为 , 只有自己最聪明的小儿子曹冲 , 才可以和周不疑相提并论 。 所以曹冲死后 , 曹操就打算除掉周不疑 , 曹丕傻乎乎劝阻父亲 , 曹操撂了一句:“这个人是你驾驭得了的吗?”到底派刺客把周不疑杀死了 , 可怜的孩子当时才十七岁 。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极低 。 手中没有政治资源 , 光靠聪明管什么用?曹操有什么杀周不疑的必要?如果想杀 , 随便安个罪名轻而易举 , 又何必使用派刺客这种下作的手法?曹操、曹丕的对话 , 理应极为隐秘——这段话对曹丕的羞辱简直大到极点 , 第一说你笨 , 第二还等于说曹冲在没你什么事了 , 曹丕绝不愿意泄露于外——作者又从何而知?这种方志性质的材料 , 吹捧本地人物 , 素来是毫无底线的 。 大约就是零陵有个叫周不疑的聪明孩子 , 不知道被什么人杀死了 , 那么 , 就算是曹操特地派人刺杀的吧 , 于死者脸上有光 , 活着的人也与有荣焉 。好在 , 虽然描绘曹操的暴行是《三国演义》的一个兴奋点 , 这个故事《三国演义》倒是也没瞧上 。《三国演义》里曹操的暴行 , 有些史书上根本没有 , 有些史书上有而未必是史实 , 这个也是被现代人多次辟谣的话题 。 这里想说的是 , 这些虚构、半虚构的暴行产生的文学效果 , 其实却相当复杂 , 本编一开头讲到的曹操杀吕伯奢 , 就是一例 。 另外 , 有些行为究竟有多坏 , 古代读者和现代读者 , 观感恐怕也有诸多不同 。我们把曹操的暴行粗略分为四大类:霸凌皇帝 , 杀戮名士 , 翦除小人 , 屠灭平民 。 分别对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作一个比较 。【霸凌皇帝】《三国演义》里曹操欺负汉献帝的内容 , 有不少显而易见是虚构的 , 但《演义》却并不是始作俑者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之初 , 曹操的实力还相对弱小 , 汉朝皇权的余晖还颇能动人 , 这时候曹操和汉献帝一定程度上合作的关系 。这段时间里 , 被曹操杀掉的国舅董承 , 是董卓旧部 , 一个与曹操争夺“奉天子”地位的军阀 。 早在曹操迎奉汉献帝之前 , 董承就曾与袁术合作 , 企图阻止曹操这么做 。 但曹操成功把汉献帝迁到许县后不久 , 董承却由卫将军高升为车骑将军 , 曹操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袁绍后 , 这本来是曹操自己想要的职务 。 显然 , 董承和曹操进行了某种利益交换 , 但是这种平衡注定无法持久 。在组织反对曹操的力量时 , 董承曾宣称“昔吕不韦之门 , 须子楚而后高” , 把自己比作吕不韦 , 而把汉献帝比作秦始皇的父亲子楚 , 自然也就是视汉献帝为“奇货可居” , 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忠臣的声口 。但既然曹操被认定为一个反贼 , 死于反贼之手的人自然而然就也被当作了忠臣 , 对董承的美化最晚从裴松之的注就开始了 。 《三国演义》延续了这个传统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 对曹操不满的势力 , 当然必须强调 , 曹操的行动和天子的意志无关 。 所以编织曹操与汉献帝如何冲突 , 曹操对汉献帝如何恶劣的故事 , 这些人热情素来很高 。 有些内容也被采入正史 , 如《后汉书·皇后纪》的记载:董承女为贵人 , 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 。 帝以贵人有妊 , 累为请 , 不能得 。 后自是怀惧……对照《三国演义》的内容:操叱武士擒董妃至 。 帝告曰:“董妃有五月身孕 , 望丞相见怜 。 ”操曰:“若非天败 , 吾已被害 。 岂得复留此女 , 为吾后患!”伏后告曰:“贬于冷宫 , 待分娩了 , 杀之未迟 。 ”操曰:“欲留此逆种 , 为母报仇乎?”董妃泣告曰:“乞全尸而死 , 勿令彰露 。 ”操令取白练至面前 。 帝泣谓妃曰:“卿于九泉之下 , 勿怨朕躬!”言讫 , 泪下如雨 。 伏后亦大哭 。 操怒曰:“犹作儿女态耶!”叱武士牵出 , 勒死于宫门之外 。罗贯中所做的工作 , 显然符合小学生常会碰到的作文要求:“根据材料补充细节加以扩写 。 ”至于曹操后来杀伏皇后全家 , 则正史本身就写得非常有现场感:操追大怒 , 遂逼帝废后……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 , 勒兵入宫收后 。 闭户藏壁中 , 歆就牵后出 。 时帝在外殿 , 引虑于坐 。 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 , 天下宁有是邪?”这条材料问题很大 。 比如把皇后从住处的墙拆了 , 把皇后从夹壁里揪出来的 , 竟然是华歆 , 这就让人很难置信 。 华歆这个人物 , 不见得是好人 , 但肯定是个体面人 , 也就是很会做门面功夫 。 后来汉献帝禅让给曹丕的典礼 , 华歆担任司仪 , 全程没有一点开心的样子 , 因为他曾作过汉朝的臣子 , 这时候为了新王朝的价值观建设 , 也要“心虽悦喜 , 义形其色” 。 就是说 , 你可以不相信华歆的人品 , 也一定要相信华歆的演技 , 他吃相不会这么难看 。 联系到《后汉书》这段的信息来源是东吴人写的《曹瞒传》 , 其可信度也就只能让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了 。当然 , 没道理要求《三国演义》去做史料考辨 , 它所做的工作还是扩写 。不过这些曹操霸凌皇帝的内容 , 古人和今人读来 , 观感可能分别甚大 。 因为古代视皇权为至高无上 , 篡位为罪大恶极 , 曹操的行为当然不能容忍 。 今人对这个问题往往倾向看淡 。 吕思勉先生是极力证明曹操不想当皇帝的 , 却也说“篡汉本来算不得什么罪名” 。 翦伯赞先生的雄文《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认为曹操想当皇帝 , 又说:像这样一个具有“不逊之志”的野心家 , 是不会有一个封建皇帝会喜欢他的 。 只要提起曹操 , 皇帝们就会感到自己的皇冠有滚到地下的危险 。 为了保卫自己的皇冠 , 就必须动员文学艺术从自己的时代消灭曹操 。 而封建时代的文学家、戏剧家也很好地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 他们在赤壁之战的祝捷大会中 , 把英雄的称号赠给了年青的周郎 , 而把那没有烧死的曹操交给一位理想的先知者诸葛亮去看管 。 但是到了现在 , 我们不但消灭了封建皇帝 , 也消灭了封建皇帝依以建立的封建制社会 , 我们就不应该再保存以帝王为中心的正统主义历史观 , 而是要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 。 站在人民的立场 , 曹操有没有“不逊之志”就不关重要 , 更不应因此就说曹操是一个奸臣 。一般人的态度 , 没这么慷慨激昂 , 大概也会认为曹操就是真过把皇帝瘾 , 没什么大不了的 。 上面所引的几段《演义》或史书中的文字 , 今天仍使人对曹操感到厌恶 , 但更多恐怕是因为曹操欺侮妇女尤其还是孕妇 , 对汉献帝这窝囊男人 , 同情恐怕是少了很多的 。【杀戮名士】三国时代的名士 , 内涵与罗贯中生活的时代的名士 , 已经完全不同 。虽然汉末大儒郑玄曾注释说:“名士 , 不仕者 。 ”似乎名士是指隐士 , 但实际上当时名士的内涵 , 要宽泛的多 。《三国志》里 , 一个人称为名士 , 和是否做官没什么关系 , 如桥玄评价曹操说:“吾见天下名士多矣 , 未有若君者也!”这里名士显然就是有名的士人的意思 , 又如“诸县皆用名士以镇抚之 , 其后吏民稍定”之类的记录 , 更明明说名士做了官 。所谓“名士” , 首先你要是一个士 , 即出身于一个至少是地方性的大家族 , 家族权力已经有了几代传承 , 受过良好的教育 , 这才迈过士的门槛 , 士人中名望特别高的 , 就是名士 。换言之 , 名士拥有相当多的政治和社会资源 , 是名士 , 那就意味着你想做官 , 享有优先权;不想做官 , 也一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一个政权 , 核心团队里要有顶级名士 , 才能得到大大小小的名士的支持 , 而你的官员有名士的身份 , 各地的大家族才愿意配合这些官员的工作 。 于是你的地盘治安才能保持 , 税收才有保证 。这才是名士的硬实力 ,汉末三国以至于两晋的名士 , 往往有诗酒风流放纵不羁的做派 , 他们的言行被记录下来编成书 , 最有名的就是《世说新语》 , 成了所谓“名士教科书” 。宋代以后 , 随着皇权扩张 , 科举制度成熟 , 文化教育普及 , 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大大增强 , 这种传统的名士失去了社会基础 , 而社会上的读书人却数量激增 。他们读了《世说新语》这样的书 , 也会生出做名士的向往 。 宋以后的读书人学习魏晋名士的做派 , 但已经不可能拥有魏晋名士那样的资源和关系网络 。这是罗贯中以至于吴敬梓时代的名士 , 也不能说他们是买椟还珠 , 因为珠子根本可望不可即 , 应该说是明珠实在难得 , 只好捧个空盒子过瘾 。对历史上的曹操来说 , 和名士的关系至关重要 。 大量名士的支持 , 是他崛起与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 , 但一旦他想打造完全按照自己意志行事的官僚机器 , 甚而想要改朝换代 , 名士就成了横亘在面前的障碍 。所以曹操与名士的合作 , 总是充满内在的紧张感 。 而每次曹操想要实现身份跨越要有大举措 , 就要杀戮或者折辱一两个大名士 。早在兖州的时候 , 曹操就杀了名士边让;把汉献帝接到许县 , 接下来就羞辱了出身顶级名门的太傅杨彪;再往后 , 建安十三年(208年)恢复了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 同年杀了孔融;建安十八年(213年)被册封为魏公 , 加九锡 , 逼死荀彧;建安廿一年(216年) , 进爵为魏王 , 杀害崔琰 。但是 , 在宋元时期的平话和杂剧里 , 曹操身边的名士 , 或者说整个文官系统基本消失了 。原因很简单 , 这些作品的作者和读者 , 不但对三国时代那种传统名士毫不关心 , 也对自己身边为数并不少的新型名士兴趣有限 。这种心态下 , 杨修作为一个耍小聪明而且不忠于曹操的形象 , 还有偶尔露一小脸的机会 , 而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这些真正重量级的文臣 , 则被弄丢了 。曹营如果确实需要人用计 , 那么张辽就会上阵 , 所以人送外号“百计张辽” 。 但张辽的计策大多格局也很卑下 , 大概就是《水浒传》里张文远的水平 , 让曹操改扮宋江 , 张文远都不用换人 。 《博望烧屯》里 , 曹操有个军师 , 会隔空猜枚(孙悟空和虎力大仙、鹿力大仙赌赛的项目) , 打仗的水平完全看不出 , 自己送上门去被诸葛亮抓了 。 所以 , 有时候曹操不得不感叹:“孙权有周瑜 , 刘备有诸葛 , 惟有吾一身!”曹操痛定思痛去物色军师 , 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位抚琴而坐的“仙长”可堪担此重任 。 不知这位仙长是何等高人?真是说破英雄惊杀人:乃是大名鼎鼎的蒋干 。京剧《赤壁之战》里 , 蒋干上蹿下跳十分活跃 , 各种场合都有他 。 有人奇怪 , 曹操这么聪明 , 用蒋干上了一回当 , 以后自然该开除他 , 怎么能由着蒋干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带进沟里?无他 , 这是尊重梨园行自己的传统:曹操就蒋干这么一个特聘的名士 。看了正史就看《三国演义》 , 会觉得罗贯中对曹营人物大大贬低;看了杂剧、平话再看《三国演义》 , 才知道有了罗贯中 , 才让荀彧、郭嘉们重见天日 。但罗贯中对自己这个时代的名士有些了解 , 对三国时代的名士则基本不了解 , 对文官系统的运作 , 更是非常隔阂 。 自然 , 他也就理解不了名士作为文官系统的骨干 , 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 因此他笔下的人物 , 和历史原型难免偏差很大 。曹操杀边让 , 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 使得曹操几乎失去兖州 , 《三国演义》里 , 这事变成了轻描淡写的一笔:当有九江太守边让 , 与陶谦交厚 , 闻知徐州有难 , 自引兵五千来救 。 操闻之大怒 , 使夏侯惇于路截杀之 。曹操杀边让的时候 , 边让早已辞去九江太守的职务 。 罗贯中无法理解杀一个无职无权无兵的人 , 怎么会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 , 只好让他复职而且有了五千军队 。 但这场虚构的战事还是无法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 倒是冲淡了曹操的罪行:斩杀一员敌将几乎不构成道德污点 , 与和平状况下杀一个名士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祢衡、孔融、杨修 , 最接近后世所理解的名士 , 或者说 , 传播过程中 , 他们身上的其他特质都被过滤掉了 , 只剩下所谓的“名士范儿” , 而且名士范儿也往往被简化为不守规矩 , 不懂分寸 , 善于耍小聪明还特别嘴贱 。 《三国演义》写曹操害死他们 , 也着墨最多 。罗贯中据说“乐府、隐语 , 极为清新” , 是个炮制段子的好手 , 所以他写杨修 , 或许是寄托着不少同情的 。 但表现欲太强还喜欢瞎掺和的人没有好下场 , 实际上为很多人喜闻乐见 。 毛宗岗评点杨修之死的时候 , 就吐槽技能全开 , 他首先强调杨修的聪明 , 绝不够资格让曹操猜忌 , 又说杨修“其实可恶” , “修以杀人教人 , 操又以杀人为能 , 都不是好人” , “杨修不能处人骨肉之间”……至于现在的人心向背如何 , 看看电视剧的弹幕 , 一目了然 。因为罗贯中眼睛里的文官基本就是谋士 , 以为文官最重要的作用是一拍脑袋想出一个别人想不到的好主意 , 所以曹营的文臣 , 命运颇不相同 。 比较接近文宣口的郭嘉 , 因为公开场合发言多而漂亮(“每有大议 , 发言盈庭”) , 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渲染 , 而实际上地位最高作用最大的荀彧则被大幅弱化 , 在《三国演义》中混在一群谋士里 , 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这么处理 , 无意中也产生了一种美化曹操的效果 。 曹操的行政班子 , 几乎是在荀彧的主持下搭建的;曹操与群雄争持 , 几个最关键的时刻 , 都是荀彧帮助曹操做出了正确决策;曹操在前线与强敌相持最艰苦的时候 , 全靠荀彧帮助解决后勤问题……所以有人说 , 荀彧对曹操的意义 , 仿佛是张良加上萧何;又不妨这样比较:荀彧才是曹操的诸葛亮 。那么 , 如果刘备逼死诸葛亮 , 对刘备的形象会造成什么影响?《三国演义》强化了郭嘉 , 而曹操对郭嘉荣宠备至毫无亏欠;削弱了荀彧 , 那么曹操逼死荀彧的罪恶感 , 也就降低了许多 。【翦除小人】建安十三年 , 曹操大军南下荆州 , 刘琮不战而降 。 曹操改任刘琮做青州刺史 , 后迁谏议大夫 , 爵封列侯 。但《三国演义》却说刘琮和母亲蔡夫人(其实并不是)一起 , 被曹操杀掉了 。积极主张让刘琮投降曹操的蔡瑁 , 历史上也活得好好的 。 《襄阳耆旧记》还说 , 蔡瑁和曹操年轻时就是朋友 , 所以曹操到荆州之后 , 还来找蔡瑁叙旧 , 进到蔡瑁的卧室里 , 和蔡瑁的妻儿见面 。 这是当时最亲密的朋友之间 , 才会有也必须要有的举动 。《三国演义》里蒋干盗书 , 曹操中反间计杀了蔡瑁、张允的情节 , 也是没影的事 。《三国演义》捏造这些情节 , 一方面是表现曹操的残暴;另一方面 , 也是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卑鄙小人必须死 。刘备在荆州的这段日子 , 《三国演义》极力渲染蔡夫人和蔡瑁是怎么陷害刘备 , 写得读者都欲杀之而后快 。 这两个人物不死掉 , 读者都是要拍桌子不干的 。作为一部要迎合读者的小说 , 接下来问题只是他们怎么死了 。可以这么写:赤壁曹操战败 , 丢下蔡夫人和蔡瑁跑了 , 他们被张飞抓住 , 带到刘备面前 。 于是刘备痛斥他们有多么对不起刘表 , 然后在长江边细细活剐了他们——这么处理倒也不是不可以 , 但刘皇叔和张飞的格局 , 就下降到宋江、李逵的水平 。还是让大坏蛋杀掉小坏蛋 , 来得更加大快人心 。 ——当然 , 刘琮小孩是无辜的 , 但他的死 , 更突出坑娃的娘和坑外甥的舅舅有多可恶 。《三国演义》里 , 曹操经常承担这个职能:把好人不方便杀或没机会杀的小坏蛋杀掉 。马腾与门下侍郎黄奎合谋要杀曹操 , 黄奎的妻弟苗泽和黄奎的小妾私通 , 苗泽知道了这事 , 就去向曹操举报 , 导致马腾、黄奎遇害 。 于是苗泽向曹操提出 , 我立功了 , 把黄奎的小妾赏给我好不好?曹操大笑说:“你为了一妇人 , 害了你姐夫一家 , 留此不义之人何用!”毛宗岗对这句话大为赞赏 , 评曰:“奸雄快语 , 可儿可儿 。 ”曹操征张鲁的时候 , 张鲁手下一个叫杨松的谋士 , 收了曹操贿赂 , 帮助曹操成功 。 而曹操大获全胜之后 , 对杨松的处置 , 又是斩之于市曹示众 。这类虚构的情节甚多 , 总的说来 , 都是给曹操加分的 。【屠灭平民】史书中 , 关于曹操屠杀平民的记载很多 。最著名的一次 , 就是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攻陶谦的徐州大屠杀 。 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 , 叙述此事的措辞不同 , 但都很简单 。 嘉靖本是:且说操大军所到之处 , 鸡犬不留 , 山无树木 , 路绝人行 。据说极度尊刘贬曹的毛本则是:且说操大军所到之处 , 杀戮人民 , 发掘坟墓 。不论哪个版本 , 比之《后汉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 , 皆屠之 ,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 , 鸡犬无余 , 泗水为之不流”的记载 , 都显得要轻描淡写 。由于《演义》有大量的谋臣斗智 , 武将搏杀的描写 , 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 , 所以即使把史书原文抄进小说 , 其冲击力和震撼性也要大打折扣 。 可是《演义》连这个照抄工作 , 也懒得做 , 根本不想在曹操屠杀上花费笔墨 。然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 , 曹操攻打雍丘 , “围数月 , 屠之” , 此事《三国演义》没提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与吕布的战争中 , 曹操“屠彭城” , 《演义》又不提 。接下来就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 , 坑杀了袁绍降兵七万 , 这次《三国演义》倒是照抄了史书的数字 , “所杀八万余人 , 血流盈沟 , 溺水死者 , 不计其数 。 ”不过历史上袁绍军队总数是十万步兵和一万骑兵 , 坑杀七八万是个可怕的比例 , 《三国演义》把袁绍的军队扩大到七十万人 , 屠杀数却保持原样 , 凶暴感当然也大为降低 。接下来建安九年(公元204年)的邺城围城战 。 本编开头详细比较了史书记述和《演义》的描写 , 会发现《三国演义》增加了许多史书中没有的曹操爱民的内容 , 而战争的残酷性则大为淡化 。当然 , 史书中的记录不见得就可信 , 但屠灭平民这个问题上 , 《三国演义》确实很少会把曹操往坏的方向上去塑造 。《三国演义》这么处理曹操的形象 , 也使得一些历史上本来自然不过的事情 , 变得难以理解 。 比如说 , 曹操取荆州的时候 , 为什么会有大批百姓跟随刘备逃亡?因为《演义》里曹操对百姓并不坏 , 他们没有一定要逃亡的道理 , 所以就有人怀疑 , 是刘备作了大量妖魔化曹操的宣传 , 煽动百姓跟自己一起走 , 让他们充当自己的流动掩体 。实际上 , 要理解百姓为什么跟着刘备走 , 要先弄明白当时荆州的人口构成 。荆州这些年的流入人口 , 一大来源是关中 。 所谓“关中膏腴之地 , 顷遭荒乱 , 人民流入荆州者 , 十万余家” 。当初李傕、郭汜之乱 , 关中人民大量流亡 , 主要分成三路 , 除了到荆州来的之外 , 还有数万户涌入益州 , 更多人则向东迁徙 , 去投奔徐州刺史陶谦 。后来 , 曹操攻打徐州 , 他屠刀下的亡魂 , 很大一部分就是刚在这里勉强安顿下来的关中人 。 再次侥幸逃过一劫的难民 , 自然有人选择南下 , 来到荆州 。所以 , 对流亡在荆州的关中人或其他北方人来说 , 曹操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 这一点不是哪家宣传机器灌输给他们的结论 , 他们有切身的记忆:有那么多乡亲父老 , 只是因为逃亡时走了一条与自己不同的路线 , 就成为堵塞得泗水为之不流的尸骸 。而徐州那个恐怖的杀戮时刻 , 罕见的能够多少给人们提供一点保护的 , 就是刘备 。所以他们尽管知道刘备多半不是曹操的敌手 , 仍然会选择追随刘备 。此时的荆州 , 还有一个出生在徐州琅琊国阳都县的年轻人 。 尽管他很早就追随叔父南下 , 但家乡想必仍有不少亲人 。 曹军在徐州以及其他地方的一系列大屠杀 , 哪怕只是通过传闻 , 也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 在他的人生选择中 , 曹操从来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这个年轻人的名字 , 叫诸葛亮 。这样我们可以作一个小结了 。写到曹操杀人 , 《三国演义》有美化曹操的地方 , 也有丑化曹操的地方 。但《演义》丑化曹操的地方 , 如欺负皇帝 , 迫害名士之类 , 恰恰是现代很多人不太介意的 , 《演义》美化曹操的地方 , 最重要的就是掩盖了他大量屠杀平民的暴行 , 这正是现代人眼中最至关重要的问题 。 有人只强调《演义》中曹操的某些劣迹并不存在 , 或许可以套这个著名的笑话:曹操:“我要杀死十万徐州人和一个杀猪的 。 ”陈宫:“为什么杀一个杀猪的?”曹操:“我就说没有人关心那十万徐州人 。 ” 所以不管有意还是无意 , 最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 大概是比历史人物曹操还要好一些 。也正因如此 , 有些人只看过《三国演义》 , 就成了曹操的粉丝 。但往往也正是这些人 , 是无论如何要坚持《三国演义》丑化了曹操的 , 毕竟 , 相信我的偶像受到了攻击霸凌抹黑 , 是粉丝群保持凝聚力的根本保障 。来源:新浪
推荐阅读
- 遭遇宦官打压的太学生们,发起了怎样的反抗?
- 减肥餐搭配|13年了, 高考659分, 上中科大不上清华的湖北神童, 如今怎样
- 电子版|怎样避免路上遇险?线上课堂带你划重点
- 怎样不秃顶|猛男见了也落泪! 10万起这些车靠颜值男女通吃!
- 怎样不秃顶|电动车整治绝非“一阵风”!!!
- 怎样不秃顶|为什么很多小学老师, 将批改家庭作业的工作, 推脱给了孩子家长?
- 怎样才能在庚瘟中活下来?
- 四大名著有深意
- 救子|2009年那位割肝救子,感动全中国的“暴走妈妈”,现在怎样了
- 独家影视圈|音乐的躁动与购物的狂欢,双11晚会对于大众究竟是怎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