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上私募圈这届清华都是首富( 二 )


这个时候 , 这群对半导体并不算亲近的年轻人 , 显然谁也不知道 , 兜兜转转之间 , 自己会在30多年后成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排头兵 。
02宿舍窗外的大树绿了5回 , EE85们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毕业季 。
上世纪90年代 , 全球半导体产业重心已从美国转移到日本 , 当时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中 , 日本占了6家 , NEC、东芝、日立更是高居全球前三 , 英特尔仅排第4位 , 三星则尚未进入前10 。
日本半导体如日中天 , 美国心有不甘 , 韩国也在虎视眈眈 。 在这场全球酣战中 , 半导体专业俨然是美日韩的热门 。 但这种“热闹”的氛围显然还没有传导到国内 , 中国与美日韩在半导体领域的差距变得难以逾越 。 在国内 , 与半导体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寥寥无几 。
大学毕业后 , 半导体专业出身的刘卫东提着箱子去了一个和通信相关的岗位 , 室友吕煌回到了泉州老家 , 在一家烟草行业企业做事 , 高峰和自己的上下铺兄弟王红卫则选择了继续深造 , 前者在中科院微电子中心攻读硕士学位 , 后者则在清华微电子所直博 。
半导体专业之外 , 无线电系其他专业的同学们都相继找到了自己的去向 。
学图像处理的虞仁荣运气不错 , 毕业当年就进了浪潮集团做工程师 。 彼时 , 浪潮刚刚研制出全球第一台中文寻呼机 , 是当时IT领域的明星企业 , 势头迅猛 。
不过 , 仅在浪潮待了两年 , 虞仁荣就去了一家元器件分销商 , 出任其北京办事处的销售经理 , 一做就是6年 。 直至1998年2月 , 他自立门户 , 与老东家同台竞争 。
赵伟国则去了中关村 , 闯荡3年后又重回清华读研 , 并在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紫光工作 , 出任紫光集团自动化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随后不久 , 又调入清华同方 , 参与了同方上市后的第一次资本运作——并购江西无线电厂 。
更多的人则去了大洋彼岸 , 开始与半导体有了更深的交集 。
1992年 , 邓小平视察珠海留学人员高科技企业时呼吁 , 所有出国学习的人 , 希望他们回来 , “要做出贡献 , 还是回国好 。 ”第二年 , “支持留学 , 鼓励回国 , 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被写进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 。
赵立东正是在这波政策东风下去美国留学的 , 并在毕业后进入英特尔的老对手AMD的奥斯汀总部工作 , 直至2014年辞职回国 。 期间他还曾于2007年参与创立AMD中国研发中心 , 提前攒下了一波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渊缘 。
半导体专业的高峰在1995年离开清华微电子所 , 进入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工作 。 次年 , 高峰的上下铺兄弟王红卫也加入了该公司 。 这家成立于1987年的半导体公司 , 曾是继台积电、联电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半导体代工厂 , 做芯片制造 , 也是如今华为芯片被卡脖子的环节 。
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可真是这一时期中国半导体人才的摇篮 。 EE85的赵立新也在1995年硕士毕业后加入了新加坡特许半导体 , 做了3年工艺工程师 , 紧接着又转身到美国芯片设计公司ESS Technology做了3年高级工程师 , 参与了可视电话图像传感器、DVD芯片的研发和测试 , 之后进入美国ADI及UT斯达康在美国的研发中心 , 继续从事了2年的芯片设计工作 。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ADI公司 , 其生产的高精度数模、模数转换器 , 也是国内目前尚在攻克的难关 。
就在EE85们从20岁年华走向三十而立的十年间 , 中国发起了对集成电路产业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击 , 先后启动了两个“中国芯”工程 。
1990年 , 国家启动了“908工程” , 目标是投资20亿元 , 在“八五”(1991-1995年)期间 , 将半导体制造推进到1微米 , 主体承担企业是无锡华晶 , 技术从美国朗讯购买 。
不过 , 这个被寄予厚望、要拉近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规划 , 实施结果却不如人意 。 工程从开始立项到真正投产历时7年之久 , 待1997年建成投产时 , 华晶的技术水平已大大落后于国际主流技术达4-5代 , 月产仅800片左右 , 投产当年即亏损2.4亿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