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机制|诺奖书摘:人为设计拍卖机制,在270万约束条件中发现价格

北京时间10月12日晚 ,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 , 将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美国理论经济学家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R. Milgrom)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B. Wilson) , 以表彰二人“对拍卖理论的改进和发明新的拍卖形式” 。
长期以来 , 拍卖之所以难以分析 , 是因为竞标者的“最佳策略”取决于他/她认为其他竞标者会如何出价 , 这是一个博弈论问题 。
保罗·米尔格罗姆的研究认为 , 大多数拍卖中 , “共同价值(common value)”与“私人价值(private value)”共存 , 即竞拍者心中对拍卖商品有自己的主观定价 。
在拍卖中 , 竞拍人在考虑到自己的竞争对手的行为后 , 对物品给出的评价被称为“关联评价” 。 米尔格罗姆发现 , 当存在“关联评价” , 即竞标者们在出价过程中了解彼此的估计价值时 , 拍卖人就可能通过交易机制的设计来提高自身的期望收益 。
米尔格罗姆用“市场设计”这个术语概括自己的研究方向 。 为什么有必要用人为设计的拍卖机制替代原生市场的自发配置机制?
米尔格罗姆给出的解释是现实经济中的复杂性, 复杂性导致“无组织市场”,难以确保市场出清和资源有效配置 。
“如果我们想要飞机在飞入机场时不坠毁,那么有一个空中交通管制者,由他跟踪各个航班并引导飞行员,肯定要比仅在空域可能拥堵的时段里设定高价更好!”他这样解释这一复杂性 。
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2012年以来实施的激励性频谱拍卖为例, , 由于在美国约有2000个电视广播放送站 , 这项大型拍卖含有数以千计的选择变量和270万个约束条件 , 因而其计算成为规模过大而难以驾驭的问题 。
米尔格罗姆的研究初衷是要排除拍卖中可能出现的策略性博弈行为, 使拍卖结果更为确定 , 也使拍卖参与者的投标更简单易行 。
他的研究成果为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无线频谱拍卖奠定了理论基础 。 他主导设计的拍卖程序后来在世界各地流传 , 被广泛用于对无线频谱、电力、天然气等资源的拍卖 。
以下内容整理自米尔格罗姆2017年的新作《价格的发现》一书 , 该书今年7月由中信出版集团比较编辑室编辑出版 , 书中的内容主要反映了他在这种激励性拍卖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最新的理论思考 。
拍卖机制|诺奖书摘:人为设计拍卖机制,在270万约束条件中发现价格
本文插图

复杂约束使价格独木难支
绝大多数经济学理论都在处理简单模型 , 其中价格本身就能引导有效率的经济决策 , 但这样的结论极少能准确适用于复杂系统 。
如书名寓意的那样 , 本书的主要部分旨在讨论价格引导决策的适用范围 。 当存在其他复杂约束使价格独木难支时 , 或者当供给和需求间较宽松的平衡力有不逮时 , 价格能作为较大系统的一部分而切实发挥作用吗?
例如 , 如果我们想要飞机在飞入机场时不坠毁 , 那么有一个空中交通控制者 , 由他跟踪各个航班并引导飞行员 , 肯定要比仅在空域可能拥堵的时段里设定高价更好!
即使在价格本身不足以引导可靠而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时 , 经济学理论中的关键概念——互替品和互补品——仍然常常有助于分析经济系统 。
例如 , 在为一个机场规划航站楼和跑道的容量时 , 从每小时旅客量的角度考虑这些设施的承载能力是有意义的 , 尽管一个机场能管控的所有航班面临多重复杂约束 , 而这样一个简化概念并不能完全反映这些约束 。
而且 , 即使客运量并非同质商品 , 按接待的客运量定价仍能对机场容量的有效利用起到很好的作用 。
与此相似 , 在无线电频谱的配置上 , 无线电干扰方面的约束条件都相当复杂 , 要想在一个城市中多加一个电视播放站 , 通常只能通过在该城市或与之邻近的某城市中减少一个播放站来实现 。
这样的播放站都是“近似互替品”(approximate substitutes) 。 由于这一特性 , 尽管给播放站配置电视频道是极为复杂的问题 , 但为每一个频道或每一个播放站设定价格可能是找到近似有效率解的良好指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