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筑科技期刊生态圈,引高质量论文“凤凰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 , 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 部分前沿领域在国际上进入并跑、领跑阶段 。 在当前所面临国内外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 , 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
而中国 , 拥有着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科技期刊从业者 。 中国的科技水平、科技期刊终究要走向世界一流 , 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 吸引科研成果在中国期刊发表 , 给广大科学家、科技期刊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 让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国大地上”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
9月23-25日 , 在长春召开的第十六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是科技期刊界一年一度的交流盛会 ,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光:科学与应用》编辑部、《中国科学:数学》编辑部等科研机构的专家们深度聚焦科技期刊发展环境、编辑队伍建设、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等方面 , 探析筑建中国科技期刊生态圈、促升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
全面提升“学术链”水平 , 优化科技期刊生态圈环境
一篇学术论文 , 是一名或多名研究者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 , 在现有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 深耕专一领域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当发表在科技期刊上 , 该论文也成为了供其他研究者参考、借鉴的科学研究 。 因此 ,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英国工程技术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冯长根认为 , 科学研究、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建构了“学术链”的主要结构 。
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期刊方面 , 我国予以高度重视 , 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已经建立了相当健全的责任追究、质量把关、资金支持机制 , 冯长根指出 , 目前“学术链”中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是学术论文 , 学术论文成为了学术链木桶的短板 。
“现在没有机制、制度去管理学术论文的质量 , 中国每年有8到10万博士生、40到50万硕士生进入高校 , 他们所产出的论文占据了我国期刊总量的大部分 。 但这些年轻学者大多却从来没有被培训过写论文的科学范式 , 这极大影响着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质量 。 ”冯长根认为当下业界的问题在于对学术论文的注重不够高 。
冯长根认为 , 要建设一流科技期刊 , 不仅只注重科学研究和科技期刊的建设 , 在学术论文的制度建设、结构建设上也要发力 , 要统筹好“学术链”的每一个要素 , 从整体着眼中国一流科技期刊的推进 。
【学术论文|筑科技期刊生态圈,引高质量论文“凤凰来”】“科技期刊的作用 , 不能只看它的发表功能 , 还要在生产力转化、发现和培养人才、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突出科技期刊的价值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说 。
建设科技期刊也应把握在宏观处着眼具体问题 , 在普遍联系中探析个体条件关系的方法论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数学》主编袁亚湘认为 , 要发展科技期刊 , 还应考虑科研整体的氛围 , 科技人员能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科研上 , 能舒心、踏实的做科学研究 , 就是理想的科技期刊发展生态 。
培育学习型编辑队伍 , 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综合水平
在本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 , 还举办了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 , 大赛对青年编辑的办刊理念、编校技能、沟通协作、临场应变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 旨在搭建青年编辑学习交流和自我展示平台 , 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期刊后备人才 , 促进青年编辑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办刊理念的创新 , 提升青年编辑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
培育一流编辑 , 亟需提高编辑们的收入水平 , 《光:科学与应用》执行主编白雨虹认为 , 业界对于科学期刊编辑 , 应该设置类似‘杰青’‘优青’这样资金专项的项目 , 给热爱投身科技期刊编辑事业的科技期刊编辑们以相匹配的学术地位和多渠道提升机会 , 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编辑队伍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认为 , 科技期刊编辑自身应具有流畅交流、科技传播的素养 。 他说:“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具有人际交流方面的能力 , 也要更进一步加强编辑的公众传播素养 。 科学传播不单是对小同行的服务 , 还要对大同行服务 , 这需要科技期刊编辑加强多方面素养的提升 , 体现语言能力、推广能力等 , 从而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
面对当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杨海平认为 , 新型编辑在媒体融合时代下 , 面临的不再是单一性的文字约稿难题 , 而是更复杂的多元化、多模态的环境 , 新型编辑应掌握多种传播工具、多种表达方式的技能 , 除了纸质载体、网站、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之外 , 新型编辑还要适应当下传播语境 , 借用如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兴媒体 , 了解大数据时代下的品牌推广模式 。
深化国际水平期刊平台建设 , 拓宽科技期刊合作共赢之路
新时代的中国 , 以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体系为导向 , 中国科技期刊也在顺应历史形势迈向合作共赢的世界舞台 , 融入国际一流期刊行列 。 历史大潮中 , 中国科技期刊界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旧媒介和新媒介的关系 , 以及如何重新审视期刊评价体系、海外人才引进等问题 。
“中国科技期刊应有符合国际水准的期刊评估标准 , 这是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数学》主编袁亚湘说 。
从2016年 , 中国科协启动了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 以年度为周期 , 开展遴选 , 采取统筹安排、分类实施的方式 , 将中国科技期刊文献划分为10个学科集群 , 每个集群分配10篇名额 , 每年认定不超过100篇优秀论文 , 旨在让中国科技期刊服务国内外广大科技共同体 , 汇聚领先研究成果 , 加大学术交流传播和应用转化 , 助推学科发展和产业建设的实践 。
据介绍 , 今年的遴选工作分别委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等10家单位牵头组织 , 广泛发动专家学者参与 。 经过背对背的推荐 , 集群初审和中国科协终审 , 最终确定了96篇入选 。 入选论文的85种来源期刊既有立足于国内精耕细作的高质量的中文期刊 , 也有面向全球开放进取的高水平英文期刊 , 真实展现了中国科技期刊在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历程和决心 。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 在大数据技术引领的时代下 , 科技期刊能否客观理性的正视新兴技术、新兴媒体的工具价值 , 对期刊能否走向世界一流关系重大 。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杨海平认为 , 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兴技术不仅更加细化了期刊出版物的展示层面 , 而且改变了知识传递的方式、期刊和用户之间的沟通模式 , 期刊从业者应该积极利用新兴技术把内容生产、内容服务和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统一起来 , 积极融入新技术环境里去;此外 , 期刊界乃至整个出版行业应对新兴技术进行研究 , 提取出有利于创新出版模式的技术 , 如深度学习、知识图谱、AR、VR展示方式等 , 另一方面 , 科学知识从最早的信息服务到现在知识单元服务 , 在颗粒化越来越细、用户需求越来越明确的背景下 , 整个行业应该围绕技术可能性的弊端 , 设置预防性的规则和规范 , 而且规范应该具有世界通行性 。
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圈 , 提升中国科技期刊与国际出版发行企业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水平 , 除了建设国际标准的期刊评估体系、提高科技期刊数字化技术运作能力以外 , 人才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
“提高科技期刊国际化水平 , 引进海外人才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方式 。 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 , 对于中国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来说 , 更加重要 。 ”袁亚湘说 。
推荐阅读
- 引力|引力,是恒星的建筑师,行星的引导者,也是开启宇宙的钥匙
- 地震|担心地震来了楼会塌?建筑的抗震性其实没你想的这么差
- 水凝胶|抗溶胀强韧水凝胶构筑新策略
- 农村|养羊3年,欠款30万,农村散养户养羊为何债台高筑?
- 埃及金字塔|金字塔是500年前的建筑?专家看到石块气泡后称,一定不是4500年
- 爱因斯坦|什么?物理学就是玩建筑?还要“酷寒”之地高楼起!
- |充分发挥“哨卡”作用 筑牢基层疫情防线
- 雅馨小筑|StarGame22沙盒建造免费手游《手艺人》打造免费版《我的世界》
- 建筑业发票降税1%,合同价甲方也让降1%,合理吗?
- 来学宝典建筑考试|生而为人,必须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