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大运古城 古城大运( 二 )


“我第一眼看到的台儿庄 , 硝烟弥漫 , 被炮弹和炸弹夷为平地 , 满目废墟 , 尸横遍野 。 但勇敢、机智地重新夺取了这片废墟的中国军队 , 尽管精疲力竭 , 伤痕累累 , 却是异常兴奋 , 因为他们战胜了装备比自己精良的敌人 。 ”曾在前线采访报道台儿庄大战的国际著名采访人员、作家爱泼斯坦在文章中这样回忆道 。
新华社|大运古城 古城大运
本文插图

在台儿庄无名烈士墓前 , 一位青年献花(8月15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郭绪雷摄
郑学富说 , 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 不仅戳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还凝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坚定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心 。
彼时 , 在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上 , 德国刚刚吞并奥地利 , 英、法等国面临巨大军事压力 。 而中国此时取得的一场大胜 , 让原本对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持观望态度的西方国家 , 对中国抗战寄予厚望 。
著有《台儿庄1938-斯大林格勒1942》的历史学者兰斯·奥尔森曾告诉新华社采访人员 , 日本在台儿庄的失败意味着他们不再是战无不胜的军队 , 意味着战争可能是长期的 。
英、美等国主流媒体评价道:“今将台儿庄之役与欧战时耶普拉斯之役相比拟 , 其相似之处不在物质上 , 而是在心理上”“台儿庄之役及其他战役的胜利 , 说明中华民族已经紧密团结起来” 。
就连日本的盟友德国 , 也从此役中准确预见了中国战场的未来走向 。 德国媒体报道说:“中国抵抗之强 , 殊出人意料 , 使慎理之观察者也不能不承认日军必遭失败 。 ”
著名战地摄影采访人员罗伯特·卡帕 , 当年在台儿庄战场上拍摄了近百张照片 , 部分发表在美国《生活》杂志上 。 他写道:“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小城镇的名字很多 , 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 。 ”
今年9月中旬的一个下午 , 爱泼斯坦的夫人黄浣碧女士 , 在北京家中向采访人员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发给爱泼斯坦在中国进行采访报道的授权证明 。 聊起对于台儿庄大战的评价 , 她手捧爱泼斯坦撰写的《历史不应忘记》一书 , 缓缓念道:“台儿庄大捷是值得纪念的 , 这有很多理由……它大大鼓舞了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民 , 使他们相信中国和中国人民有决心战斗下去 , 并有能力取得胜利 。 ”
古城大幸
重建一座城 共筑一个梦
走入76岁的台儿庄居民尚殿镇家中 , 墙上的一幅台儿庄古城复原图映入眼帘 , 一座明清时期的商贾重镇跃然纸上 。
新华社|大运古城 古城大运
本文插图

游客在台儿庄古城参观(8月20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郭绪雷摄
400年前 , 台儿庄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的水旱码头和商业聚集地 。 据史志记载 , 这里曾是一派“商贾迤逦 , 一河渔火 , 十里歌声 , 夜不罢市”的景象 。
“城毁、河荒 , 让古城一度失去了灵魂 。 ”75岁的台儿庄居民徐洪启告诉采访人员 , 他的父亲曾是运河畔的船夫 , 一场战火把台儿庄变成了一片废墟 。 伴随着西连津浦线、南接陇海线的临赵铁路建成通车 , 火车成为货运的主要工具 , 昔日繁忙的大运河航运逐渐衰落 。
“三千人家十里街 , 连日烽火化尘埃 。 ”战役结束后一个月 , 国民党中央社曾播发过一则题为《战后台儿庄将改建为模范城市》的消息 , 称“国民政府准备将已成废墟之台儿庄改建为一模范城市 , 不久即将开始募款为建设之费用 。 ”
但随着战局不利、国力亏空 , 国民政府不仅没将台儿庄建为“模范城市” , 还丢失了更多城市和国土 。
新中国成立后 , 台儿庄回到人民手中 。 改革开放以来 , 曾经的繁盛之地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