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2020年9月10日 , 受光明城与卷宗书店的邀请 , 《白氏杌语》和《三分院》的作者曹群、白蓝、赵格在秦皇岛卷宗书店以“从《白氏杌语》到《三分院》:由日常生活驱动的写作与设计”为题 , 跟大家分享了两本书成书背后的故事 。
以下是曹群老师的演讲和部分对谈 。 文字根据讲座及对谈录音整理 , 有删减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非常感谢光明城与卷宗书店的邀请 。
我们的两本书都是在光明城秦蕾、晁艳和李争老师支持鼓励下出版的 , 光明城是很好的内容平台 , 能够包纳很多类型的创作和表达 。 这两本书由我、白蓝、赵格共同创作完成 , 我先介绍这两本书的内容 , 然后再分享一些成书过程中的思考与尝试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第一本书《白氏杌语》 , 说的是关于“杌凳”的故事 。 “杌”字是“木”字旁加一个“兀”字 , 指一种四脚的小凳子 , 没有靠背 , 是平常之极的物件 。
白蓝曾从她父亲那得到一张椅子 , 这张椅子伴随她读书、工作、结婚 。 她想给自己的女儿也做一件这样的物件 , 让女儿也能带着 。 这种情感驱使她开始设计家具 。 我和赵格没有这种生活感受 , 但同样被感动 。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有意味的形式把故事呈现出来 。
第二本书《三分院》依然以白蓝生活为素材 , 讲乡村院子生活和传统家具的关系 。 这些家具按流行的说法叫“高定” 。 制作这些家具的人是中国传统家具匠人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起念头--
这是白蓝父亲在1981年为她制作的一张椅子 , 用普通的杉木制作 , 完全没有明式家具精巧的做法 , 时间长了会松动、掉漆 。 这张椅子伴随她将近三十多年 。
白蓝对父亲留下的这个物件有深厚的情感 , 想把情感传递给下一代 , 除了给她爱 , 也要给她寄托情感的物件 。 一开始白蓝并没有想到做杌凳 , 而是用了“设计”的方式做椅子 , 这些椅子最后都被放弃 , 因为她进到传统里找到了“杌凳” 。
--做功课--
文学借鉴
“做功课”的前提是我们都不擅长写作 , 需要学习 。 第一本是《红楼梦》 。 《红楼梦》讲富贵人家的日常生活 , 虽然白蓝的日常生活不富贵 , 但人性是共通的 。
我们在《红楼梦》的诸多版本中找到一种批注版 , 批注者将他的理解夹在正文中 , 形成互文关系 , 这种形式被我们学着用在了书里 。 《红楼梦》中有六七处都提到杌凳 , 可以看出杌凳为身份低微的人所用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第二本书是《水浒传》 。 《水浒传》读起来很带劲儿 , 有大量北方口语 。 《水浒传》里经常用视觉的方式让人物出场 , 比如史进并不是自己出场 , 而是王进看到一个身上纹了龙的人(“空地上一个后生 , 脱膊着 , 刺着一身青龙”) 。 我们喜欢这样的出场方式 。
第三本书是《今生今世》 。 胡兰成的文字语感非常好 , 是桥梁式的 , 通古今 。 我们认为写与传统相关的东西 , 必须用桥梁式的文字 。 《白氏杌语》出版后 , 有读者提到书中借鉴了胡兰成的语言风格 , 读者是懂的 。
学习中国传统家具知识
在中国传统家具研究领域有很多先驱 , 比如艾克(Gustav Ecke) 。 中国传统家具制作传承是经验式的 , 高低好坏看悟性 。 艾克不一样 , 他拿到家具后进行测绘 , 精确到毫米 , 用图纸来表达 。 Chinese Domestic Furniture(《中国黄花梨家具图考》)是这方面的开山之作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左 ECKE, Gustav. Chinese Domestic Furniture. Peking: Henri Vetch, 1944. 右 新版
杨耀先生的讲义《我国民间的家具艺术》 , 由早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周士琦先生收藏 。 讲义里有很多家具图纸 , 杨耀先生应该向艾克学到了不少方法 。
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是我们的“新华字典” , 当碰到不清楚的地方 , 我们就会查阅这本书 。 另外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大藏家 , 他们的书会提及很多体验 , 比如马未都先生讲到的架子床(拔步床):架子床睡着才是最舒服的 , 围合的形式带来安全感 。
收集文献视觉资料
除了学习传统家具知识外 , 我们很重视历史文献 。 明代刊刻本小说中的版画 , 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 在一幅版画里我们发现了杌子的原型——被削枝的树桩 。 王世襄先生的考证也是如此 。 我们将这些信息用到书里面 , 它既是视觉的 , 也是历史的 。
向木匠学习
我们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向木匠学习 。 图纸和文献是形而上的 , 但怎么才能做出来 , 成为承载重量的坐具?木匠有发言权 , 这样的木匠一定是有师承、做传统家具的木匠 。
从2014年开始 , 我们和木匠老石交上了朋友 , 常去他的工厂学习 。 图里的老石正教我们组装一张杌凳 , 这些组件我们之前没见过 , 更不知道可以这样拆着玩儿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木匠老石动手拆解、重组杌凳/北京董村 2014
他的仓库里堆满了旧家具 , 弥散着历史的味道 。 一束阳光从窗外打入 , 我们觉得一切都活了 。 后来我们把白蓝做的杌凳放在光里 , 请摄影师拍下来 , 用在了第一本书的环衬上 。
持续聊天
除了向匠人学习之外 , 我们保持着聊天和整理聊天记录的工作习惯 。 我们发现录音保留了言说者的情绪 , 为文字的情感表达提供了参照 。
我们的准备工作就是上述五个部分 , 接下来我分别讲述一下这两本书 。
--第1本 《白氏杌语》--
《白氏杌语》非常小众 , 出版后先后入选了一些书籍设计展 , 获得了一些奖项 , 对我们而言是很大的鼓励 。 在此之前 , 我们的名字从来只出现在版权页“书籍设计”的冒号后面 , 当成为著作者时 ,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有了不同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叙事结构
《白氏杌语》叙事结构是线性的 , 这张图片依照时间先后记录了白蓝近十年制作的椅子凳子 。 当白蓝向木匠请教家具修改问题时 , 他们最初是拒绝的 。 因为木匠认为他做的家具有规矩 , 不能改 。 但白蓝觉得是给家人用 , 应该按照适合家人的尺寸来制作 。 这其中有很多对器用理解之间的冲突 。
从上世纪80年代白蓝的父亲给她制作的椅子到多年后白蓝自己设计制作一张杌凳 , 这两样东西都充满了情感 。
这本书中除了常规的文字 , 也有短小的后话 。 这是我们在批注版《红楼梦》里学到的形式 。 白蓝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完后 , 我作为客观的“他者”评论一下 。 我的评论一般很短 , 这样的互文关系形成了多层意思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汉字
封面的“白氏杌语”几个字我们用重构的方式来设计 。 我们看到杌凳被拆解组合 , 其实汉字构字也有些类似 。 这张图是我们对文字做“拆解”的过程 , 重构之后出现一种生动的状态 , 没那么严谨 , 好像有很多东西在里面穿来穿去 。
图形
明代刊刻本小说中的版画有印刷和刀斧痕迹 , 但我们不想直接用 , 而是通过均匀的线去掉它的痕迹感和手工感 。 在重绘的时候我们发现 , 这些版画用线解决空间问题 , 很高级:斜线交织的地面带来空间纵深感 , 家具和门窗用水平和垂直线 , 在纵深中设置阻碍 , 形成视觉层次 。
我们对王世襄和艾克先生书上的图也进行了重绘 , 重绘是一个学习过程 , 可以看到结构非常精准的表达 。 这在以往经验主义的传承中不会出现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书中的插图是我们自己画的 , 图中的小女孩是白蓝老师的女儿 , 出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考虑 , 我们没有用照片 。 插图用来交待小孩和椅子的关系 , 所以椅子我们用了真实的图像 , 人物用了线稿 。
影像
白蓝最早设计的一张椅子 , 是现代设计的思路 , 从侧面可以看到圆和弧线元素 。 我们很不留情地标示出了螺丝和钉子 , 放在中国传统家具语境中 , 这是非常低级的做法 。
杌凳的全部构件 , 我们也做了多种形式的摆拍 。
书成
前面的工作做完 , 我们的书就准备得差不多了 。 内页装订好的样子 , 将所有思想情感的表达都物化为书 , 成为可以流通的商品 , 这是一件很特别的事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书的内页 , 刨木花都放进去了 , 李争老师也没拦着我们 。 重构的字都做成短页;这幅对页像是拼错了页 , 其实这是两张椅子的各一半 , 在高度上有微小的差别 , 白蓝多年来一直在调整这几毫米的高度 , 我们用并置的方式来呈现这种差异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朋友在书店拍了照片 , 发微信告诉我说书进了排行榜 。 第6 , 不高 , 但也不容易 , 因为还有排第12的 。 我们仨都没有出过书 , 感受很新鲜 , 那段时间只要路过书店我们都会进去看一下……有一段时间好像看的人还挺多 。
--第2本《三分院》--
《三分院》出版后也得了一些奖 , 包括像“中国最美的书” , 这些奖项让书的销量会好一点儿(笑)……同时 , 有很多人愿意去了解和接触这些东西了 , 这很重要 。
叙事结构
这本书的写作比第一本要成熟 。 我们会先列一个写作的结构 , 结构有两条线:一是空间线 , 就是从院子 , 再到每个房间;同时我们会把一年四季的时间线糅到空间里 , 时空两线交织 。 这样的好处是我们不会盲目地写东西 。 虽然我们的文字总量比第一本少 , 但写得更从容 , 用尽量简洁的文字传递有用的信息 。
这是院子的平面图:在房间里要考虑怎么陈设;在院子里要考虑种什么 , 春天能不能活、夏天能不能长、秋天能不能收、冬天会不会很难看 。 我们把所有物件的名字都放在平面图上 。 中国传统的地图、运河图中有很多这样的方式 。 比如兵营距黄河三十里 , 地图上会贴一个红签 , 上面标注一段文字:此兵营距黄河某处三十里许 。 有人说古代常常打糊涂仗 , 到了大概“三十里许”连黄河都没见着 。 我们觉得这样的方式挺有趣 , 而白蓝院子里的家具经常会挪动 , 是动态的 。
院子是三分院生活的通道和枢纽 。 顶是天 , 底就是地 , 是没盖儿的、动态的 。 我们的写作就是这样从厨房到院子 , 在院子里玩儿一会儿又进了正房 , 正房待一会儿又回到院子 。
书的开篇写冬天 , 还在放鞭炮 , 春风已来 。 书的最后一段写大年初一早上 , 白蓝在屋顶上看到的村庄景象 。 从开篇的冬去春来 , 再到结尾新年的阳光 。 我们给全书建构成了一个时间的圆环 。
这本书的文本我们用了大中小三种字号 , 形成三种文本层次 。 院子生活要吃饭 , 就写了菜谱 , 用小字放在了文章后面 。 这些写得很可口的菜不一定真好吃 , 但文字的力量就在于会激发人的想象 。
汉字
《三分院》只有封面的三个字是从古籍中提取集成的 。 平面设计师都知道 , 汉字版式是方块组织 , 排版用方网格 , 这与西文排版有很大区别 。 我们很在意这件事 , 因为从老师和前辈那里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汉字的尊重 , 以及对汉字精妙的组织 。
图形
第二本书对图形的处理更自由 。 我们把在古籍中找到的图形元素用剪纸的方式提取出来 , 想重构一种熟悉又陌生的视觉空间 , 好像合理 , 其实又不合理 。 比如同样的人会出现两次;马和人挤在墙边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因为《三分院》的名字 , 我们也曾尝试用建筑图纸的方式来表达——数字模型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和配色 。 这些表达都很好 , 好到超过了我们的文字 , 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平衡——回到平面图 。 我们把平面图放大作为章节页 , 超出画面的部分让你觉得视角在移动 , 从厨房移到院子 。
艺术家徐冰老师的一个作品是把《芥子园画谱》中的元素提取出来组织成新的画面 , 我们学习了这种思路 , 用了许多不同版画中的元素 , 用它们构成有意思的院子生活场景:依然是有天地关系 , 有远景、近景、中景 , 上面有植物 , 下面有种的菜、草和植物 , 这些东西多少都在白蓝的院子生活里出现过 。
有年冬天我们到院子里烤羊 , 阳光打在柿子树上 , 柿子呈现出透明的金黄色 , 这些果子是为了给麻雀吃才不摘的 。 我们觉得这本书需要阳光 , 最后选了荧光橘色 。 印在黑白图的反面 , 透过薄纸 , 呈现出粉粉的颜色 , 有阳光的气息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护封依着书的结构多折了几次 , 每一折都可以单独成画 。 中国的屏风也是类似的做法 , 通过结构性的转折来营造 , 画面可以连续也可以独立 。
图像
家具的尺寸是中国传统家具匠人的秘密 , 非常微妙 。 但我们是圈外人 , 就在能够标注尺寸的物件上都做了相对准确的标注 。 这样做的实用价值倒是其次 , 只是呈现一种态度 。
我们请摄影师邹斌凌晨三四点去院子里拍日出 , 拍菜地里的番茄——书作为结果能为读者开启新的解读机会 , 而我们作为结果之前的创作者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尝试 , 像摄影师拍了一整天 , 但一张照片都没用;在院子里烤羊、农家生活的自在 , 图像都没有出现在书中 , 而全部用文字来表达 。 我们始终认为文字是最具想象力的 , 图像往往提供明确的认知结果 , 而文字会让人想象和寻找烤羊的香气 。
书成
我们在两本书的创作过程中 , 很大的收获是意识到文字的重要性 , 虽然我们不以写作为生 , 但这会让我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有一个飞跃 。
这本书用了两种纸 , 一种光滑 , 一种粗糙 。 我们认为农家院生活的一面是精致的 , 另一面是粗粝的 , 是两种质感的混合 。
书出版后 , 有朋友在书店看到我们的书和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的书放在一起 , 我们感到特别荣幸 。 为什么要摆在一块儿呢 , 应该要摆在前面(笑) 。 因为这本书获了奖 , 所以很多书店都会摆在比较好的位置 。 我也经常厚着脸皮买一本 , 为了增加书的销量(笑) 。
--结语--
目前《三分院》的豆瓣评分是8.7 。 读者很认真地用评论表达了他们的感受 , 这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 本以为这两本书只是在池塘里扔进的石头 , 涟漪过去就没有了 。
有一位读者评论说:“希望自己也做一本类似的书” 。 这对我们的触动很大 。 我们并不是天生的写作者 , 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进行创作 , 如果我们的方法能对在座的各位或听到讲座的朋友有所启发 , 那就很有意义了 。
谢谢大家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部分对谈--
问:《三分院》在2019年获评“中国最美的书” , 这个奖项的评奖标准是:以书籍设计的整体艺术效果和制作工艺与技术的完美统一为标准 。 刚才我们也看到了 , 成书过程非常艰辛 , 三位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 。 那么三位老师在成书过程中的分工是怎样的?以及在书籍设计方面 , 有没有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
赵格:策划是我们三个一起讨论出来的 。 故事由白蓝提供 , 曹老师执笔;设计由我和曹老师负责 。 成形过程中 , 大家会讨论 , 从内容到形式 。
曹群:书籍设计涉及技术层面的事 , 比如用纸、油墨 。 我们认为合适才是好的 。 刚刚讲座里提到 , 我们在成书过程中做了很多测试 , 最后在做减法 。
赵格:在印刷上对图片和文字也有不同的处理 , 另一层面上是北方农家院子和家具的精细的比照关系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问:对传统的匠人来说 , 家具尺寸都是秘诀 。 但书中的家具会有实用的考虑 , 会有细微尺寸的调整 , 这对于传统匠人来说会不会有所启发?
白蓝:传统家具匠人都是师徒相传 , 有自己的规矩 。 当时我的杌凳已经做完 。 家具厂觉得杌凳很不错 , 就用红木按传统样式也做了十来张 。 后来我送了两张自己的给木匠 , 请他们试用 。 过了大半年 , 我再跟他们交流 , 他们就很服气 。 因为他们做的杌凳小朋友不用 , 而我的小朋友都喜欢 , 从此他们才接受我的要求 , 愿意帮我一点点改 。
问:我们在旅游景点经常会看到明式家具 , 《白氏杌语》和《三分院》里也多少提到了明式家具摆放的方式 , 那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些家具摆放的章法呢?
白蓝:我对家具的理解是这样的 , 自己的家怎么舒服就怎么摆 , 都可以——很难完全按照古人摆放家具的章法来 , 比如在大厅里摆放一个八仙桌、供祖宗牌位之类 。
曹群:传统的宗族社会对家庭生活的空间样式有强烈的影响 。 随着个体意识的日益增强 , 我们更在意的是“我” , 或是以“我”为单位的“我们” 。 这个时候厅堂中摆什么就不再有具体的规矩 。 旅游景点中的家具摆放跟日常生活没有关联 , 是日常之外的景观 。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作者简介--
曹群
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项目研究员
北京看好艺术设计机构联合创始人
白蓝
独立设计师
赵格
北京看好艺术设计机构联合创始人
--合作伙伴--
卷宗书店是栩栩华生媒体集团的书店矩阵项目 。 首家建筑书店与阿那亚Aranya共同倾力打造 , 致力于成为中国最有效的建筑文化基地 。 我们联合全球建筑师与学者、集合独立建筑出版厂牌和学术出版社 , 打造中国建筑书店集群 。 未来 , 卷宗书店将为行业和大众带来优质的建筑内容 。
--获奖情况--
《白氏杌语》
2018上海书籍设计艺术双年展整体设计奖
入选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
《三分院》
荣获2019“最美的书”称号
2020 上海书籍设计双年展整体设计奖
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第十一届华东书籍设计双年展推选书目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白氏杌语|《白氏杌语》《三分院》成书背后的故事
本文图片

《白氏杌语》
《三分院》
已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出版发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