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卢沟桥

【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米广弘】卢沟桥 , 这座横卧在北京永定河上的石桥拥有众多历史符号 。 这里有“卢沟晓月”的美丽风景 , 有“卢沟桥事变”的悲壮历史 , 有“数不清”的桥头石狮 , 还有骡马商队的蹄痕辙印……白驹过隙 , 岁月匆匆 , 这座800多岁高龄的古桥饱经沧桑 , 风采依然 。
再忆卢沟桥
文章图片
穿过宛平古城门 , 一座古桥赫然映入眼帘 , 像一道彩虹飞架在碧波荡漾的永定河上 , 让人不由得想起“卢沟桥事变”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 怀着沉重的心情 , 缓步慢行卢沟桥 , 桥面已重新铺设 , 仅在中部保留着一段当年战争留下的真实桥面 。 只见这段桥面的石块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枪炮弹孔 , 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弹孔 , 耳边仿佛响起了枪炮齐鸣、子弹呼啸的声音 。 当年 , 卢沟桥经受了战争的炮火 , 目睹了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壮举 。
老北京有句流传甚广的歇后语: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 。 天下名桥各擅其长 , 而卢沟桥却以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 。 桥两侧有281根望柱、279块石栏板 , 栏板上刻有花纹 , 望柱上雕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大小石狮共501只 , 是中国桥梁石狮雕刻最多的一座石桥 。 狮雕中既有金代、元代的 , 也有明代、清代的 , 可谓历代雕刻艺术的荟萃展示 。 这些石狮蹲伏起卧 , 搔首弄姿 , 大石狮上还雕有或背或抱、或隐或显的小石狮:有的目光炯炯 , 仿佛展示自己的威武;有的面带微笑 , 好似在玩耍嬉戏;有的凝视远方 , 恰似要发奋怒吼;还有的和蔼可亲 , 如慈祥的母亲守护着自己的孩子……虽然年深日久 , 有的被雷电击损 , 有的被枪炮破坏 , 有的被自然风化 , 但精湛的雕刻艺术却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底蕴和智慧 。
走上卢沟桥 , 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这古桥上的繁华景象 , 夕阳下的古桥更加美轮美奂 。 落日飞霞 , 使整个天空都变成了耀眼的金色 , 黄昏下的卢沟桥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 显得更加肃穆 。 夕阳照在卢沟桥上 , 凹凸不平的桥面仿佛都变成了一块块金石头 , 阳光洒在石狮子身上 , 狮子们好像更加意气风发 。 渐渐地 , 太阳慢慢地沉入了远处西山的怀抱 , 但晚霞还停留在天空 , 恋恋不舍地望着卢沟桥 。 此时 , 落日的余晖再次染红了卢沟桥 , 桥上闪耀的金黄色好像在回应着晚霞的眷恋 。
任凭斗转星移 , 时事变迁 , 卢沟桥至今仍坚固而安静地跨越在宽阔的永定河上 。 两端桥头分别伫立着一间由4根雕刻精湛的龙柱拥着的阁亭 , 亭中央有一只趴伏地上、昂头向天的大龟 , 托起一尊巨大而做工精美的花岗石石碑 。 一座碑亭内竖着清康熙帝重修卢沟桥碑 , 另一座碑亭内立有清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 , 碑文的字里行间 , 清楚地记载着当年卢沟桥的美丽和繁华 。
古往今来 , 学子商旅进出京城 , 卢沟桥多为必经之地 , “卢沟晓月”之所以成名 , 也与旅行送别有关 。 古代交通不发达 , 早晨从京城告别亲友的行人 , 到卢沟桥便已夕阳西下 , 该打尖住宿了 。 从各地来京办事的人 , 也要在此留宿一夜 。 每到清晨 , 从夜宿不远的驿站走来 , 或从广安门赶早来的行人 , 到卢沟桥正见淡月疏星 , 四野云低 , 曙色苍茫 , 听茅店鸡声 , 看波光淼淼 , 感念前程或回忆平生 , “卢沟晓月”更是难忘的景色 , 无怪成了八百年“燕京八景”之一 。
【再忆卢沟桥】天色又慢慢暗了下来 , 一轮明月升起 , 仿佛一个玉盘挂在深蓝的天幕中 。 人行桥上 , 凭栏远望 , 流水如线 , 远处青山隐约可见 , 令人难以忘怀 。 (文图:米广弘 文化学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