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拒绝规训的“异质性”写作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拒绝规训的“异质性”写作
光明网|拒绝规训的“异质性”写作
本文插图

张敦 , 本名张东旭 , 1982年生 , 河北枣强县人 。 作品见于《当代》《钟山》《花城》《长城》《作家》等杂志 , 著有小说集《兽性大发的兔子》 。 短篇小说《我要去四川》曾入选河北小说排行榜 , 短篇小说《月光大道》获第三届孙犁文学奖和首届贾大山文学奖 。 曾被评为第三届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 。
□赵振杰
与大多数“80后”作家轰轰烈烈的出道方式不同 , 张敦的出道显得既平静又艰辛 。 他没有惊人的天赋 , 没有值得炫耀的学历 , 也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 长期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横冲直撞 , 为他积淀了极为真切而深厚的生存经验与生命体验 , 从而 , 使得他的小说相较于其他同龄作家更具“野性” 。 这里的“野性”蕴含两层含义:一是张敦的小说没有“洁癖” , 俗言俚语皆可入文 。 他很早就自觉地与“文艺小清新”的写作风格划清界限;二是张敦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未经加工的“纯天然状态” , 叙述单刀直入 , 结构不事雕琢 , 人物对白干净利落 , 散发着一股野蛮生长的原始冲动 。
张敦的小说是“危险”的 , 像一把锐利无比的刀 , 在黑暗的角落里闪烁着逼人的寒光;张敦的小说又是另类的 , 像一块棱角分明的滚石 , 在布满鹅卵石的海滩上坚持着自己固有的形状 , 因倔强而显得与众不同 。
阅读张敦的小说如同在欣赏摇滚乐一样 , 令人血脉偾张 。 《兽性大发的兔子》就是一部具有典型“摇滚范儿”的作品集 , 其中收录的小说在审美风格与精神气质上都与中国摇滚乐存在着某种家族相似性 , 比如《小丽的幸福花园》中“我”对幸福花园的执著找寻 , 令人想到窦唯在《高级动物》中反复吟唱的那句副歌“幸福在哪里啊”;《夜路》所传达的个人在大都市中的迷失感 , 应和了汪峰的《北京 , 北京》;《烂肉》中两个孤独生命的形影相吊 , 让人不禁想起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张敦笔下的主人公都是一群正在或者已经丧失行动能力的“多余人” , 他们出身卑微、穷困潦倒、沉默寡言、性情乖张、百无聊赖、耽于幻想 , 就像是漂浮于城市海洋中的微生物 , 强烈的失败感与幻灭感导致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暴自弃、肆意妄为 。 《小丽 , 好久不见》隐晦地呈现出社会底层青年群体在生理与情感上的双重困境 。 “堕落与颓废”在张敦小说中既是一种现实 , 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态度——宁可选择自我放纵 , 也不愿接受规约与驯化;即便失意落魄 , 也不肯去追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
张敦的小说往往存在着一组反差极大的空间结构 , 如出租屋与戈壁沙漠、公司走廊与城市街头、小区岗亭与闹鬼的民宅等 , 前者狭窄逼仄 , 代表着当下物质生活的困窘与匮乏;后者空旷混沌 , 意味着未来前景的昏暗与未知 。 在这种截然对立的空间设置下 , 作者切身的囚困感被和盘托出 。 一如他在小说中所感慨的那样:“当他们说炒股这两个字的时候 , 总让我想起‘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句话 。 ”对于现实荒诞感的深刻体认 , 使得张敦笔下的人物成为一群无“家”可归之人 。 他们厌弃故乡 , 因为那里赐予他们的只有贫穷与丑陋;然而 , 他们又无法真正融入他乡 , 因为那里没有为其预留任何生存空间 。 面对“被囚”与“自囚”的双重困境 , 他们只能无可奈何地从一个“远方”走向另一个“远方” 。
张敦的第二本小说集《我要去四川》 , 可以说既是对过往创作的一种呼应 , 也是一种扩充 。 该书收录的小说在保持一以贯之的“硬摇滚”叙事风格的同时 , 也在题材内容和审美向度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 。 小说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我”为叙事视角的“个人奋斗史” , 如《自行车司机》《我要去四川》《苦海无边》《哥 , 你先别激动》等;另一类是以傻翔(“我”的父亲)、傻兰(“我”的母亲)为主人公的“家族简史” , 如《哭声》《吉祥三傻》《乡村骑士》《傻子不宜离家出走》《你爹回来了》等 。 前者着力表现的是城市“零余者”的生存困境与心灵创伤 , 后者则将文学触角伸向农村 , 以“暴裂无声”的独白方式和“曲径分岔”的叙事结构讲述上代人的传奇人生与心路历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