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冠病毒如何改变了《牛津英语词典》?( 二 )


一些术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 最初 , 就地避难指的是在使人身受限的事件(例如龙卷风或枪击袭击)中寻求安全 。 现在 , 它被用来指代长时间的隔离 。 类似地 , 碰肘(elbow bump)已从一种类似击掌的打招呼方式(正如其于1981年所被记录的那样)演变为一种向他人打招呼的安全方式 。
关于新冠病毒的语言也出现了一些地区差异 。 Self-isolate(自我隔离)是英式英语中的首选 , 而self-quarantine(亦为自我隔离)在美国更常用 。 作为俚语 , 人们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用“Rona”或“the rona”代称新冠病毒 , 但词典编辑没有观测到足以让它们被收录的广泛使用 。
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冠病毒如何改变了《牛津英语词典》?
文章图片
《牛津英语词典》
观察列表
对于词典编纂人员来说 , 一个永远的问题是 , 一个词是否具有足够的持久力 , 以至于它应当被收录在词典中 。 新冠疫情产生了很多新术语 , 这些新术语是由其他词混合而成的 , 这其中的许多词在编辑的观察列表中 。 比如 , “maskne”(口罩mask+痤疮acen)指由于面部被覆盖物引起的痤疮爆发;“zoombombing”(zoom+轰炸bombing) , 即陌生人闯入视频会议;“quarantini”(隔离quarantine+马天尼Martini)指的是人们在隔离期间饮用的鸡尾酒 。
其他新混合词包括“covidiot”(新冠病毒Covid-19+傻瓜idiot) , 指忽略公共安全建议的人 。 在智能手机上浏览导致焦虑的、有关疫情的报道的行为 , 称为“doomscrolling”(末日doom+滚动屏幕scrolling);以及德语术语“hamsterkauf” , 即恐慌性购买 。 至于疫情之后是否人们还会普遍使用这些术语 , 这留待大家猜测 。
“ COVID”还是“ Covid”?
那么“COVID-19”这个词本身呢?
《牛津英语词典》的编辑称 , 作为“2019年冠状病毒”的简写 , 它首次出现在2月11日的世界卫生组织形势报告中 。 但我们应将其写为COVID-19还是Covid-19?字典的编辑人员报告了该词的地区差异 。 “COVID”在美国 ,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占主导地位 , 而“Covid”在英国、爱尔兰、新西兰和南非更常见 。
由于《牛津英语词典》是在英格兰编辑和出版的 , 所以以英国形式优先:在在线词典中 , 它被收录在词目“Covid-19”下 。
之前的健康危机也曾催生新的缩写词和术语 。 将近40年前 , “艾滋病(AIDS)”和“HIV”这两个词进入了语言 。 但直到1980年代末第二版《牛津英语词典》出版时 , 它们才出现在字典中 。
通过在线发布更新 , 编辑人员几乎可以实时跟踪语言变化 , 英语语言专家们就不用再做追踪工作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