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人类为什么会失去“丁丁骨”?这种进化是退步,还是能发挥优势?( 二 )


通常情况下 , 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发情期一般是在冬春季节(12月至翌年3月前后) , 这因为哺乳类动物的孕期一般在3~6个月 , 因此幼崽能够诞生在水草丰盛、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 , 有利于提高幼崽的存活率 , 维持动物种群规模和种族的正常繁衍 。
由于动物界的发情期时间相对较短 , 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 , 为了高效率地完成交配任务并且尽可能多地留下自己的后代 , 雄性动物就不得不在较短的时间内与更多的雌性动物交配 , 这个时候有了“丁丁骨”的助力一切就变得轻松了很多 。
而咱们人类属于高级动物 , 具有高度社会化的特点 ,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环境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制约相对就小了很多 。 就发情期而言 , 人类没有固定的发情期 , 一年365天随时都能上线 。
2、受配偶制度和交配模式的影响
上文中讲到 , “丁丁骨”的存在既能够让动物时刻保持在线状态 , 而且也能延长交配时间从而提高繁殖成功率 , 毕竟要为自己的遗传物争取时间还得牢牢锁定被交配对象 , 这根骨头的存在就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
而人类雄性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 , 总体上面临的择偶竞争就要小很多 , 一方面是人类没有发情期 , 一年四季都可进行交配 , 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择偶和繁殖的竞争力 , 另一方面就是人类是自然界专情的典型代表 , 如一夫一妻制何伦理道德等使得雄性在一段时间内只会陪伴一位雌性 , 因此这根骨头就没有太大的存在价值 , 故而逐渐被淘汰掉 。
基因突变
虽然灵长类动物中绝大多数都有“丁丁骨” , 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小 , 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 而且一般都是隐藏在腹部难以看见 , 但是一旦露出来的时间就会变成某种炫耀的资本 , 这种现象在动物界中非常普遍 。
在斯坦福大学基于人类基因组分析的一项报告中提到 , “丁丁骨”这种史前雄性生理特质曾广泛的存在人类和黑猩猩的祖先 , 但是在人类共同祖先分裂成现代人类和尼安德特人之前(距今约70万年前) , 这种能够制造“丁丁骨”的DNA密码便在人类基因中完全消失 。
尽管这种基因密码的丢失造成“丁丁骨”的直接消失 , 但丝毫没有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 而且“丁丁”的外挂也更有利于直立行走 , 反而促进了人类体型向更完美的方向进化 。
总结
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 , 某个器官如果在动物繁殖中有存在的必要性 , 它就会在自然抉择中持续进化 。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人类“丁丁骨”的消失也是为了顺应人类整体进化而“牺牲”掉的 , 但具体因何种原因消失的目前科学界尚无定论 。
您觉得会是什么原因呢?欢迎留言分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