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工艺之魂
越窑以生产青瓷为主 , 主要产地是古越之地(今浙江东部宁绍平原一带) , 唐代称之为越州 , 越窑因此而得名 。越窑从东汉到南宋 , 持续烧制了一千多年 , 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 , 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 。晚唐至五代是越窑青瓷的繁盛期 , 制瓷技艺、装饰工艺、造型款式均达到了极高水平 。 越窑青瓷胎质细腻 , 釉色清翠莹润 , 有划花、刻花、堆贴、褐彩、镂空等多种装饰手法 。 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 。 线条流畅简洁 , 纤细生动 。 越窑青瓷不仅上贡宫廷 , 下供百姓 , 还作为重要的贸易陶瓷远销海外 , 是我国古代陶瓷烧造的经典 。“今之秘色瓷器 , 世言钱氏有国 , 越州烧进 , 为供奉之物 , 臣庶不得用之 , 故云秘色 。 ” 北宋赵令畤在《侯鲭录》中这样解释“秘色瓷” 。1987年 , 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了十三件形状规整、造型优美 、釉色莹润的瓷器 。 其中两件为银棱金银平脱鸟纹瓷碗 , 另有碗五件 , 盘四件 , 碟两件 。 这批瓷器 , 地宫《物帐碑》有明确的记载:“真身到内后 , 相次赐到物一百二十件 。 ……瓷秘色碗七口 , 内二口银棱 。 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格……” 。 这是迄今所见唯一能与实物相互印证的有关"秘色"瓷器的记载 。根据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考证 , “秘色”应该指的是一种青中泛湖绿的釉色 , 它是越窑青瓷中极为罕见的一种色调 , 烧制难度大 。 这种色泽能否烧制成功 , 主要取决于后期窑炉内还原氧和烧成温度 , 只有控制还原氧和烧成温度 , 才能使胎、釉原料中的氧化铁还原为氧化亚铁 , 赋于瓷器以青绿颜色 , 釉层才能滋润透明 , 拥有“类冰似玉”的美感 。越窑自北宋开始衰落 , 制作工艺较难完整地传承下来 。 虽然在建国后 , 浙江一些瓷厂恢复了越窑青瓷的烧造 , 但期间还是中断了制作 , 因此缺少相应的工艺保存条件和人才基础 。贵山窑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作为引进到浙江的陶瓷人才 , 担负了越窑青瓷的恢复工作 。 她与丈夫郭琳山大师一起 , 先后到上虞、慈溪瓷厂指导越窑青瓷的恢复生产工作 , 并且多次赴古窑址考察 , 采集瓷片、瓷土、窑具等材料 , 进行研究梳理 。 嵇锡贵大师着重研究刻花纹样和釉色的关系——不同釉色用不同的装饰纹样来表现 。 越窑瓷土呈灰白色 , 釉色薄而清透 , 因此色泽古朴典雅 , 需配合釉色的特点 , 研究与其风格吻合的装饰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