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如果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就是中国”,该怎么理解( 二 )


《三国演义》第一回就说到:“话说天下大势 , 分久必合 , 合久必分 。 ”中国历史上有五次大割据战乱时期 , 期间地方割据也不在少数 , 还有五次大统一时期 , 分与合 , 少不了的是刀枪剑戟 , 就是战争打下来的天地 , 中国是一个从来不缺打仗经验的民族 , 既然如此 , 那么不肯打仗 , 此话何讲呢?
中国的打仗 , 用更合适的话来说 , 就是朝代更迭 。 这是西方世界很不能理解的“皇帝轮流做” , 中国从夏朝立国开始 , 经历春秋战国时期 , 秦始皇统一中国 , 两汉六百年历史 , 三国分家 , 两晋归一 , 五代十国 , 直至隋唐 , 宋元明清 。
这都是一个又一个朝代的整顿、繁荣、衰败 , 最后死亡 。 就像花开花落 , 这季花落 , 下季花开 , 这是一个顺其自然、合乎情理的自然过程 。 这不能说是主观意义上的侵略 , 不像西方国家是对外侵略扩张 , 要的不是你的土地 , 你的人民 。 夺的是你的原料、你的利益 。
中国的版图扩张是统一的逐渐成熟的过程说来奇怪 , 欧洲打仗 , 国家是越打越多 , 版图是越打越小;中国打仗 , 国家是越打越少 , 版图却越打越大 。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 , 这和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躲不开 。
中国打那么多仗 , 求的不是你征服我 , 我征服你 , 求的就是一个字“一” , 何为“一” , 就是“天下合一” 。 中国自古到今 , 求的就是统一 , 统一之后 , 求的就是安定 , 要繁荣 , 要昌盛 。
从古代的和亲政策、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政治互动等 , 都不难看出帝王是充分运用了和平互动的模式 , 在既可以谈又可以打的情况下 , 在社会安定安稳的情况下 , 都尽量选择了和平手段 , 避免武力的冲突 。
比起打仗 , 中国从古至今更重视的是维护和平 , 安顿版图 。 所以把历史展开 , 从整个长度来看 , 中国是不愿意打仗的 。
那么又不对在哪里?其一 , “骄傲到不肯打仗”有点偏差 。
前话说到 , 中国人骄傲对的 , 不肯打仗也没有错 , 那为何两句连在一起 , 就不那么对了呢?从语文的角度来说 , 就是这句话里有了因果关系 。
“骄傲到不肯打仗”就是因为骄傲 , 所以不肯打仗 。 这样理解就有失偏颇 。 我们先从反方向来验证 , 那是不是可以说战争不断的欧洲大陆 , 是自卑到一直打仗?这样说 , 是不是就看起来奇怪极了 。 那么为什么欧洲大陆乐于征服?这其中的原因太大、太多 , 三言两语根本说不明白 。
在这里 , 就揪出一个点来讨论 , 那就是文化差异 。 欧洲人的扩张意识远比中国来的强烈 。 中国的扩张意识在大一统之后就基本消失 , 之后更多的是文化输出 , 用文化归降他国 , 让他国主动来朝奉 。
而欧洲大陆时刻处在竞争状态 , 并且因为当时教会的强权 , 他不希望有强国的出现 , 他想要的是各国制衡 , 所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强大到完全征服另一个 , 所以这种被吞并的威胁一直存在 , 所以体现在文化上 , 就是外向的、侵略的 。 还可以举一对东西差异的例子 。
明代郑和下西洋 , 是十五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上历史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 七次航行中 , 郑和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
明太祖采取“不征占”周边国家的政策 , 表面上看这就是一次寻常的大规模外交活动 , 是为了“通好他国 , 怀柔远人” , 实际上还有层“耀兵异域”想要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去的 。 目的重在宣扬德化 。
当时国家强盛 , 为什么不对沿途国家进行侵略 , 将他们的原料占为己有 , 非得兜个圈子 , 秀秀羽毛 , 从而让你自己心服来上贡 。
说到底这是中国骨子里的文化就是保守的、内敛的、忍让的 。 反例就是哥伦布航行 , 哥伦布认为自己主要成就在于传播了基督的荣光 , 同样是去传化 , 但是哥伦布对于美洲原住民野蛮和残酷的掠杀 , 在西方世界竟被当作一种无畏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象征 。 这是让中国人很费解的 。 可见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就是有这么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