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从弗洛伊德到脱口秀大会:我们为何发笑?
按:《脱口秀大会》近日完结,这个节目在播出期间产生了多个热搜,掀起了不少讨论,例如杨笠的“男人是不是迷之自信“、李雪琴的“宇宙尽头在铁岭”等都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连嘉宾罗永浩也因“老罗6亿债务还了4个亿”的段子而被网友津津乐道。
人们喜欢看《脱口秀大会》这样的节目,因为人的最基本和独特的能力之一就是笑。人们喜欢发笑,喜欢被逗得乐不可支,但是,我们为什么会被逗得捧腹而笑呢?在《古罗马的笑:演说家、弄臣和猴子》一书中,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探究了笑在古罗马的核心位置及其文化内涵,借此,今天的读者也可以窥见今日笑的规则和文化。
在下面这篇书摘中,比尔德指出,研究人们为何发笑的作品汗牛充栋,不过基本上都围绕着“笑的三大理论”——优越论、乖讹论、缓释论。这三种理论似乎可以解释很多情况下人们发笑的原因,可是,抨击这些理论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这样的一般性理论总是有过于简单化的嫌疑,而人性却往往更加复杂。
《“笑的三大理论”》
文 | [英]玛丽·比尔德 (Mary Beard) 译 | 王迪
说起关于笑的现代书籍,其种类之多实在让人望而却步。在我们大学的图书馆里,有大约一百五十本英文书的名字里带有“笑”的字眼,而且都是21世纪头十年里出版的。除了各种回忆录、小说和诗集会千方百计地在书名页添上这个字以外(比如Love, Laughter and Tears at the World’s Most Famous Cooking School[《在世界顶尖烹饪学校里的爱、笑与泪》]这样的书),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书:有的是大众心理学书籍或自助书籍;有的则介绍了幽默的哲学,或者对笑话进行剖析;还有的则探究了低声轻笑(chuckle)、咯咯地笑(chortle)、窃笑(snigger)和吃吃地笑(giggle)在你能想到的任何时期或地方出现的来龙去脉(回到原始人的山洞里追寻笑的起源)。
这些书有些是严肃的学术著作,有些则是广受大众欢迎的图书。在它们背后,其实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专业文章与论文对笑进行了更为全面、细致的研究:有人研究了荷兰殖民地爪哇的健康教育影片是如何利用笑的;有人仔细推敲了一番詹姆斯·乔伊斯小说中的笑声;有人则研究了电话调查中采访人与受访人是怎样笑的;还有人重新探讨了那个经典问题——婴儿的第一次大笑或者微笑发生在什么时候,又是怎么发生的。更不用说还有许多人从激进的哲学角度、政治角度和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为笑奉上了赞美之词,这无疑证明老古董切斯特菲尔德勋爵(Lord Chester?eld)最担忧的事情已经成真:这位勋爵曾在18世纪40年代告诫儿子,一位绅士绝不可以大声笑出来。举例来说,温德姆·刘易斯(WyndhamLewis)等人曾在他们1914年的旋涡派画家运动宣言中,主张笑就像“一颗炸弹”。此外,现代法国的女性主义者也常常把笑置于立论的核心:她们不会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那样对古典神话中长相恐怖、咯咯笑着的蛇发女妖充满嫌恶,反而赞美她的美丽和笑声;她们把女性的身体和书写结合的混合物叫作“l’écriture féminine”(英文中勉强译为women’s writing[阴性书写]),并把笑作为这个混合物的一种典型特征。海伦·西苏(HélèneCixous)曾写道,书写其实就是“让你发笑的节奏”(le rythme qui te rit):这种说法让人既感到印象深刻,又觉得捉摸不透。
以笑为主题的书籍堪称汗牛充栋,而且还有许多人正针对这一问题笔耕不辍,所以没有哪个人能够把它们全都找来一一拜读。而且说实话,也根本不值得花时间这样做。但是,当看到几百年来的分析研究成果,甚至往回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遗风时,人们往往会认为,与其说笑是人类的一种独特属性,还不如说它其实是人们讨论、研究的动力所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因为许多研究领域中都充斥着这样一种关于笑的观点和猜想: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次级”理论体系,它将笑的理论分为三大类,并且每一类都有几位重要的理论学家作为代表。几乎所有关于笑的书籍都会在开篇对这些理论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它们涵盖了笑的概念、象征意义和起因——本书也是如此。许多评论家都对这种元理论化中存在的过度简化现象心存疑虑,我更是如此。不过,让我感到难以置信的是,这三个理论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某些古典理论中的观点(所以我才会将它们称为“古典理论的弟弟妹妹”)。我们如今研究笑的方式依然与古雅典和古希腊的人们密切相关。
文章图片
第一个理论被称为“优越论”(superiority theory),主张笑是嘲笑或愚弄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笑总是会伤害到某一个人:我们往往会因为笑柄或让我们心情愉快的事物发出多多少少有些攻击性的笑,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其实是在宣示自己凌驾于他人的优越感。除了古代的作家们(比如昆体良,他曾提出一个广受欢迎的观点,即微笑[risus]与嘲弄[derisus]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外,最为知名的优越论者便是17世纪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他在《法律诸要素》(The Elements of Law)中写道:“我们之所以会笑,就是因为在与他人的不足之处作比较时,一时之间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某些优越之处,并产生了一种突然荣耀的心理。”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其中的关键词“突然荣耀”(Sudden Glory)也经常被别人一用再用,甚至最近一本介绍笑史的书还把这个词组用作书的名字。但是,优越论并不只是笑在哲学和伦理学方面的体现。进化生物学重现了最早期的人类因何而笑,并提出了一些主张。比如,他们认为笑是从“丛林决斗中胜利一方的咆哮”直接衍化而来,以及笑(或微笑)其实最早来源于人攻击性地亮出牙齿的行为。
推荐阅读
- 张绍刚|“最二主持人”张绍刚,怎么到《吐槽大会》突然就红了
- 综艺节目|不管罗永浩表演脱口秀多么优秀,他今后也不会轻易以此为生
- 最新热文|“非遗相声大会”名家云集!何云伟受邀,唯独没有郭德纲!
- 生活费|丝芭传媒吐槽大会:工资比大学生活费还低,资源匹配度低
- 赵丽颖|中餐厅4:林大厨成中餐厅最讨厌的人?“吐槽大会”上遭众人指责
- 军训|湖南工业大学举行2020级学生军训成果汇报暨总结表彰大会
- 南都|小蛮腰科技大会倒计时!南都承办分论坛,聚焦大数据与隐私
- 额济纳旗|“2020 徒步中国 全国徒步大会戈壁绿洲额济纳站”开跑
- 联合国大会|当年赫鲁晓夫用皮鞋砸联合国桌子,此人为什么会说苏联要亡
- 祈年|祈年文潭:脱口秀,走向综艺化还是时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