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国家扩招专业硕士博士 “学硕优先”理念能否扭转( 二 )


“其实我也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 也参与了导师的研究课题 , 但当自己想申请读博时 , 还是因为专硕的问题没能如愿 。 ”刘同学回忆说 , 自己身边不少水平差不多的学硕同学申请读博基本都成功了 , 甚至有同学申请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 , 但自己却没能申请上心仪的大学 。
“不是说专硕申请不了博士 , 只是递来橄榄枝的学校 , 可能不如学硕申请的学校好 。 ”最终 , 刘同学还是放弃了自己的读博计划 , 选择了直接就业 。
专家解读
专硕如何保持学历“金字招牌”
明确培养目标 , 加大师资投入
实际上 , 自1991年起 , 我国便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 统计数据显示 , 到2019年 , 我国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 。 然而 ,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 我国专业硕士的教育制度依然面临发展困境 。
刘同学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就读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 , 很多课程都与新闻学以及传播学的学硕同学一同上课 , 在课程论文和考核上 , 要求也一样 。 “我自己觉得专硕和学硕在课程教学上并无太大差别 , 因为专硕只学2年 , 更多课程要在一年内上完 , 所以其实专硕学生要比学硕的同学更忙 。 ”刘同学说 。
“学长学姐都告诉我 , 专硕和学硕其实区别不大 , 很多课程都一起上 。 ”在黄同学的认知里 , 专硕与学硕在课程学习上并无太大差别 , 很多时候都与学硕的同学一起上课做试验 。 略有不同的是 , 黄同学就读的高校只要求学硕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 而专硕则并无此明确规定 , 另在毕业设计方面 , 专硕的要求也会比学硕稍微宽松一些 。
此外 , 在刘同学所在高校的专硕培养方案中 , 其中提到将对专硕学生开展业界第二导师制 , 即邀请业界人员成为学生的第二名导师 , 辅导业务课程 。 但是 , 在现实中 , 刘同学却并未见到自己的业界导师 , 更多时候只能参与到业界导师在学校开展的讲座中 。
“我个人看来 , 专硕教育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 是配套师资不足 。 ”某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刘海明教授分析认为 , 专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 就是与学硕的区分度不大 , 没能体现出专硕培养学生业务能力的优势来 , 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 , 在于配套师资不足 。
刘海明举例说明 , 比如不少高校聘请业界知名编辑采访人员成为学生业务课程的导师 , 从业务上来讲的确能帮助学生更快学习采写技巧 。 但作为研究生教育 , 做相关的采写理论研究 , 可能无法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
“师资不足 , 就会导致课程设置不创新 , 学硕与专硕拉不开差距 , 教学优势自然不明显 。 ”刘海明指出 , 不少学校的文科类专业 , 学硕和专硕几乎都在一起上课 , 对二者的要求也并无太大差距 , 只是在学制上有所不同而已 。
实际上 , 针对专硕培养的发展问题 , 《方案》中也明确指出 , 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需扭转 , 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此外 , 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质量问题上 , 还存在类别设置不够丰富 , 设置机制不够灵活 , 培养模式仍需创新 , 培养质量亟待提高等现实问题 。
“与学硕拉不开差距 , 不能因材施教、有区分度地培养 , 那么就会造成专硕教学目标的不明确 , 专硕学生的就业优势不明显 , 自然就会造成最后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 ”刘海明指出 , 专硕要继续成为学历的金字招牌 , 就要明确培养目标 , 加大师资投入 , 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硕士相适应的能力要求 。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调和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平衡难题的必经之路”
《方案》中提出 ,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 在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的今天 ,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需要精细化、专业化的分工培养 。 然而 , 在扩大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趋势下 , 也有人开始思考过度教育的社会问题 , 在未来硕士教育普及的背景之下 , 专业硕士还是否能归属于精英教育?这张学历证书是否能成为应聘时的招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