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解密北斗“成长之路”:放大2万倍查找芯片瑕疵( 二 )


茫茫太空看似无边无际 , 但由于人类的技术水平和开发运行成本的限制 , 适用于卫星导航的轨道和频率资源实际上是有限的 。 为了规范太空秩序 , 各国发射导航卫星之前必须向国际电联申请各自的频段 。 这时 , 为建设北斗二号 , 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新的太空频率资源 。
国际电联规定 , 各国均有权申请频率资源使用权 , 但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 , 并成功接收传回的信号 , 否则占有频率的权利便自动失效 。 2000年 , 4月17日 , 国际电联正是受理申请 , 2007年4月17日24点 , 是发射首颗北斗卫星并回传信号的最后期限 。
七年的发射倒计时开启 , 北斗人面临的是艰巨的科研攻关任务:比如 , 美国的导航系统覆盖全球 , 是因为他们在全球建立了地面基站 , 而我国一时还无法解决在全球建立地面基站的问题;此外 , 决定导航卫星定位精确度的原子钟技术也还没有攻克……
其实 , 在开始建设北斗工程时 , 中国已经可以生产原子钟 , 但是它是否能够经历火箭发射时的巨大震动以及太空真空环境下的考验还是一个未知数 。 正因为如此 , 北斗一号上的原子钟还依赖进口:在开始北斗二号建设时 , 中国转而向欧洲购买原子钟 , 但在价格、精度和稳定性上都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 因此 , 原子钟国产化的进程势必要进一步加速 。
国产原子钟在真空状态下能不能正常工作?如何保证他的稳定性?都需要经过反复实验 。 距离频率失效的最后期限越来越近 , 时间紧迫 , 当年测试环节自动化水平还很低 , 测试人员必须连轴转 , 需要不眠不休地紧盯着相关的数据进行人工记录 。
2007年4月8日 , 随着包括铷原子钟在内的许多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 , 北斗二号首发星迎来了预定发射的日子!但在在临近发射还有8天时 , 科研人员在最后一次卫星和火箭联合检查时发现 , 卫星上的一台应答机出现了问题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 丛飞:它在整流罩里 , 如果要打开的话 , 8个锣栓都要松开很困难 , 把整流罩打开也很困难 。 此外因为卫星在火箭的三级 , 把整流罩打开之后 , 还得把卫星的舱板子掀开 , 卫星表面包了好多层 , 包括热控的一些东西都得扒掉才能把板子露出来 。
拆装有风险的 , 时间又非常紧迫 。 经过3天的慎重研判 , 应答机从卫星上被拆下 , 之后 , 经过72小时的修复和检测 , 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 不过 , 火箭发射的时间因此被推迟到了2007年4月14日 。 此时 , 距离我国申请的太空频率资源失效的日期仅仅相差3天时间 。
2007年4月17日20时许 , 北京清晰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 。 那一刻 , 距离频率失效的最后期限4月17日24点已经不到4个小时 。
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就如同篮球场上的压哨得分 , 惊险地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
解密一次苛刻的技术筛查:
放大2万倍查找芯片瑕疵 , 严把质量关提高国产化率
任何技术的创新和实现都离不开硬件的支持 。 在北斗建设的历程中 , 卫星的重要部件以及元器件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 。 但事实上 , 科研人员起初对于进口产品在心理上都存在着某种依赖 , 但随着北斗工程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 国外的技术封锁也在加剧 , 重要部件实现国产化势在必行 。 同时 , 让他们下定决心要推进国产化的另一个原因是 , 即便是可以进口的少量部件 , 国外的某些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北斗卫星的技术要求 。
在国产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 为卫星上的元器件把好质量检验关就显得尤为重要 。
为此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于1984年成立了宇航物资保障事业部 , 它成为中国最早成立的宇航元器件质量保证的专业机构 , 如今 , 它每年为上千万只航天元器件提供质量保证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宇航物资保障事业部宇航元器件应用验证副总指挥孙明向记者展示了他们对一款国产芯片采用的近乎苛刻的“基因筛查”技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