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班主任教室玻璃贴太阳膜观察学生:为何会出现“稻草人式管教”?

_原题为 班主任教室玻璃贴太阳膜观察学生:为何会出现“稻草人式管教”?
管教|班主任教室玻璃贴太阳膜观察学生:为何会出现“稻草人式管教”?
文章图片
班主任视角:透过太阳膜观察学生
近日 , 吉林松原某高中一年级的一位班主任老师 , 为在教室外更好地观察学生动态 , 便在教室门玻璃上贴了一层“汽车太阳膜” , 也就是贴好后在教室门外能看见里面 , 教室里面完全看不到门外 。 对于这样的事情 , 虽然大概率为“恶搞” , 却依然触发媒体舆论的广泛围观 。
要知道 , 就班主任“偷瞄”的行为 , 已经成为一种学校的“管教图景” , 尤其涉及升学率的高中阶段 , 这算是班主任责任感体现的基本标配 。 因为 , 就我们的师生关系来讲 , 始终是“管和被管”的关系 。 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 , 或是这种管教有没有用处 , 都好像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在基本的师生互动里有“管教的结构”存在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 我们寻常所谈论到的“好老师” , 其实也只是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任而已 , 至于那些真正需要“被管教”的学生 , 往往根本沾不上边 。 于此来讲 , 就算在教室门玻璃上贴了“汽车太阳膜” , 也不见得就跟“无差别管教”直接挂钩 。
【管教|班主任教室玻璃贴太阳膜观察学生:为何会出现“稻草人式管教”?】不过 , 这里面存在一种“稻草人”逻辑 , 也就是学生即便知道班主任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偷瞄” , 但也会有所忌惮 。 但凡班主任“偷瞄” , 很容易被逮个正着 。 只是 , 我们要清楚一点 , 即便班主任老师“偷瞄” , 应该也是有针对性的“偷瞄” , 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偷瞄”一遍 。
一般来讲 , 班主任在高一阶段的“偷瞄” , 更多是为规整纪律 , 也就是重点整治“捣乱分子” 。 但是 , 随着老师对班级的摸底深入 , 还是会将更多精力用于督促有潜力的同学 。 所以 , “被偷瞄”本身也是有门槛的 , 越是接近高三门槛就越高 。 毕竟以分数论英雄的模式里 , 只有可能成为英雄的人 , 才可能“被偷瞄” 。
于此 , 撇开恶搞逻辑不谈 , 仅就“责任感”层面进行解读 , 其实“班主任教室玻璃贴太阳膜观察学生”这种行为 , 不见得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 毕竟 , 在“稻草人式管教”下 , 总会催生出一套“上有政策 , 下有对策”的怪象 , 因此 , 回到“偷瞄”的本质功能上 , “贴膜”不见得就比“不贴膜”更有效 。
回到“管教”的本质上 , “管”是一回事儿 , “教”又是一回事儿 。 一般来讲 , 低龄的学生“管”比“教”多一点可能是好的 , 不过像高中阶段的学生 , “教”比“管”多一点可能更好 。 虽然 , 目前来讲并没有具体的数据性支撑 , 但是就人的成长阶段来讲 , 在一定程度上 , 这应该是确切的 。
就“管”来讲 , 就是相对的硬约束 , 只要能达到约束的效果 , 强硬一些也是可以的 。 但是“教”就不同 , 更多是以“道理的方式” , “逻辑的路径”对学生进行启蒙 。 并且 , 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长久的敬重 , 才能被称之为“桃李满天下” 。
而对于那些只为“混工资”的老师来讲 , 只能以工龄论经历 , 至于有没有长久的师生情存在 , 可能压根儿就不重要 。 当然 , 就现在的学校环境来讲 , 其实已经跟二十年前完全不同 。 过去有些老师真的是激情满怀 。 然而 。 就当下的绝大多数老师 , 可能更多把老师这种职业 , 当作稻粱谋的工具而已 , 也就是无差别的劳动对待 。
虽然就绝对的社会价值来讲 , 这样的转变不见得是坏事儿 。 但就人与人的互动而言 , 基本上失去真诚地推敲 。 因为在“目光支配恐惧”的师生互动中 , 很显然学生并没有把老师当自己人看待 , 这也导致在具体的师生互动中 , 基本的信任壁垒很难建立起来 。
甚至 , 可以确切的讲 , 只有那些“纯粹的学霸”才能跟老师相对“平起平坐” , 毕竟就现实的教学图景里 , “师凭生贵”已成为公论 。 当然 , 不可否认的是 , 也有“生凭师贵”的公论存在 。 一言以蔽之 , 就是个人的荣辱是非 , 会建立在直接关系的个体身上 。
从某种程度上 , 这并不是一种好的社会性尺度 , 起码并没有把人当人看待 , 也就是没有把“独立性”放在重要的尺度上审视 。 并且以社会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师生关系” , 你会发现“老师狩猎学生”是普遍存在的 , 也就是再怎么厉害的学霸 , 也很难放松的直面眼前的老师 , 这着实值得深思和玩味 。
另外 , 就算“师凭生贵”已经成为教学公论 , 但真正“一流的学生”永远属于自己成全自己 。 并且 , 我们也清楚一个事实 , 在高中阶段按照成绩“分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 这导致 , 对于资历较深的老师而言 , 除却自己教学经验丰富 , 更多的优势在于所教授的学生都是“尖子生” 。
这种情况下 , 只要自己不出教学事故 , “师凭生贵”这般逻辑基本上可以玩一辈子 。 所以 , 有时候人们强调我们要感谢我们的老师 , 其实只是看到其中一面 , 如果反过来看 , 何尝不是老师要感谢那些考出优秀成绩的学生 。 并且 , 从基本的秩序构建来讲 , 本就是这样的事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