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搬出沙窝窝 迈进好生活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 。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曾经的歌谣,唱出了库布其沙漠的忧伤 。
“海沙松柏柳成荫,柏油马路气笛鸣,千年古湖锁漠中,穿沙精神大漠人……”现在的民谣,则唱出了库布其的时代精神与风貌 。
大漠奇迹,沙海通途 。沿着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境内的穿沙公路,采访人员跟随“中国四大沙地(沙漠)生态修复治理”主题调研采访团,来到了位于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道图嘎查牧民新村 。这是一个生态移民新村,道路宽阔,街道整洁,沿街开着牧家乐,院里搭着蒙古包,家家都有小汽车……处处呈现和谐富足的画面 。
道图嘎查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曾是一个封闭、贫穷、落后的地方,没有出路、没有水电、没有医疗、没有通讯,草场沙化植被少,牧民们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 。“人无粮食畜无草,取暖做饭缺柴烧”,一首民谣真实反映了牧民们过去在库布其沙漠的生产生活状况 。
“当时没有路,大沙里面走不出去,盖房用的椽檩、泥只能靠骆驼、马拉进来,盖个房子太难了 。”孟克达来一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库布其沙漠里,回忆过去的经历,他感慨地说 。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能否解决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问题,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
针对库布其沙漠腹地生态环境脆弱、生产资料匮乏、生活条件恶劣等问题,为了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2006年在杭锦旗委政府政策性引导下,道图嘎查与当地企业合作,采取“牧民出租沙漠、企业投资建设”的方式,共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500亩的集中居住区——道图嘎查牧民新村,将分散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2个自然社36户156名牧民集中聚居起来,为每户牧民建设了106平方米的住房,并配套完善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彻底改善了牧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而他们曾经居住的地方也实行禁牧和大规模生态建设,沙漠得以休养生息和自然恢复逐渐披上了绿装,道图嘎查如今掩映在茫茫绿色之中 。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乐业才能安居 。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 。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
依托国家4A级景区——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三产带动优势,道图嘎查引导牧民新村的牧民发展餐饮、住宿等旅游接待,开发沙漠越野车、骑马、骑骆驼等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沙漠旅游服务业,从而促进农牧民致富 。
搬出沙漠,结束了没水没电的生活,孟克达来开启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他是道图嘎查牧民新村第一个开办牧家乐的人,还与其他20多名村民共同成立了旅游公司,腰包渐渐鼓了起来,生活有了奔头 。“政府每隔一段时间会组织我们出去学习,看看好的旅游景区是怎么搞旅游服务的,回来也分享给身边的人,希望我们把村里的沙漠旅游做得更好” 。
和孟克达来一样,很多人搬来牧民新村的牧民也告别了牧民身份,从事起其他职业:有的当起了产业股东,将闲置的“荒沙闲地”转租给企业或入股企业,参与到沙漠治理和改造中,取得固定收入;有的当起了种植工人,组建民工联队跟随企业种树、种草和中药材;有的开起了牧家乐,发展民宿或牧马、拉骆驼等;有的当起了新型牧民,立足七星湖景区成立养殖合作社,为景区及游客提供优质肉、蛋、奶等;有的则当起了产业工人,进入企业参与到沙漠健康药业等生态产业中 。
2016年,杭锦旗实现了“人脱贫、旗摘帽”的目标,成功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和自治区级贫困县的帽子 。
生态搬迁,绿富同兴 。经过30多年治理,库布其沙漠林草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3%,森林覆盖率达到15.7%,开创了“绿进沙退”、大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 。而在孟克达来家里,电脑、冰箱、空调、大英寸电视机、新式沙发等现代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显示着小康生活的富足 。
“以前在沙漠里面,我们主要就是放牧、种植甘草,收入很低;现在搬出来后,开办牧家乐,还合办沙漠旅游项目,一年收入大概20万元,生活变化真是太大了!”孟克达来告诉采访人员 。
“现在发展好了,机会多了,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 。”孟克达来说,“儿子大学毕业后,如果愿意回来,沙漠也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舞台” 。
从由沙致贫到因沙致富,道图嘎查的发展离不开“生态”二字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道图嘎查牧民新村的村民在放弃了传统放牧生活之后,正在大漠深处以另外一种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沙漠|搬出沙窝窝 迈进好生活】【编辑:苏亦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