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基站信号辐射,到底会不会影响健康?
本文图片
现如今 , 移动通信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各式各样的手机应用 , 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
截止2019年 , 中国已建成4G基站544万个 。 预计2020年底 , 国内5G基站也将有可能达到70万个 。
本文图片
在繁华的城市里 , 人们或许不到500米就能看到一座基站 。 在未来5G的某些场景下 , 甚至可能出现每50米一座基站的情况 。
越来越密集的基站 , 大幅改善了网络覆盖质量 , 给人们带来便利 。 然而 , 也有很多人 , 极力抵触甚至百般阻挠身边的基站建设项目 。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 , 就是因为害怕“辐射” 。
一直以来 , 围绕基站辐射的纷争在各地时有发生 , 相关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 。
很多时候 , 运营商只得无奈拆除小区所有的基站设备 , 撤退离场 。 这样一来 , 导致更多用户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
本文图片
国外部分地区的情况更为糟糕 , 甚至出现了烧毁5G基站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 。
本文图片
那么 , 基站信号辐射到底有多大?会不会给人体造成影响?我们距离基站多远比较合适?
作为一名无线电的从业者和爱好者 , 笔者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上述问题 。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
研究表明 , 电磁波与生物体会发生相互作用 。 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 ,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可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
1. 热效应
生物体受到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并将其吸收 , 机体组织温度升高 , 这种效应称为电磁波的热效应 。
热效应又分为欧姆热效应和波动能量热效应 。
欧姆热效应的加热原理是人体内部的自由电子、离子沿电磁波场强方向定向运动 , 电流通过生物组织(等效通过电阻) , 产生欧姆热效应 。 在正常生活区域内 , 人体能接触到的电磁波能量很微弱 , 电磁辐射的欧姆热效应一般不大 。
波动能量热效应的加热原理是分子之间摩擦生热 。 波动能量加热原理复杂 , 这里不赘述 。 在实际生活中 , “微波炉”正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加热食物 。
简单分析下微波炉加热食物的过程:食物中含有大量水分 。 微波炉使用2.45GHz微波信号 , 在封闭的腔内照射食物 。 水分子受外界场强影响 , 分子间来回摩擦、碰撞 , 产生大量热量 , 从而达到快速加热食物的目的 。
本文图片
2. 非热效应
生物体吸收电磁场的能量后 , 产生不可归咎于温度变化的生物学变化 , 称为电磁场的非热效应 。
非热效应的本质来自生物体的内部 , 外部电磁场仅起触发信号的作用 。 电磁辐射安全主要关注电磁波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干扰和电磁波的穿透效应 。
电磁波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
人体在频率为4Hz-1kHz的电磁波环境下 , 超过100mA/m2的感应电流密度时 ,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度会剧烈变化 。
出于安全考虑 , 在4Hz-1kHz的电磁波环境下 , 职业暴露限值感应电流低于10mA/m2 , 公众暴露限值感应电流低于2mA/m2 。
对于4Hz-1kHz的电磁辐射 , 大家也不用感到恐慌 。 因为1kHz电磁波信号需要至少7.5万米长的天线才能将信号辐射出去 。 这么长的天线是很难得到的 , 环境中该频率范围的电磁波非常微弱 。
高频射线穿透人体细胞带来的生物影响:
电磁波的频率越高 , 其透射性越强 。 当频率高于紫外线时(如X射线、γ射线等) , 能够穿透人体细胞 , 射线与机体细胞、组织、体液等物质相互作用 , 引起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 , 因而可以直接破坏机体内某些大分子结构 , 如使蛋白分子链断裂、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断裂、破坏一些对物质代谢有重要意义的酶等 , 甚至可直接损伤细胞结构 。
这类辐射通常也称为电离辐射 , 对人体有显著危害 。 因此 , 普通人需避而远之;而从业人员 , 如X射线医师 , 需采用专业的防护设施 。
本文图片
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和标准
不同国家对电磁辐射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有着不同的理解 。 因此 , 不同国家所制定的电磁辐射标准有较大的差异 。
推荐阅读
- 信号|《心动的信号》男四被删减后,对节目的影响有多大
- 广东|新建5G基站61625座 广东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 心动|心动的信号三季中,所有男嘉宾里,赵琦君的长相是最符合我的审美
- 薛逸星|《心动的信号3》首对CP锁定撒糖,丁禹兮自述可接受的择偶年龄差
- 碎片|《心动的信号》第三季第五期:碎片化和小学生谈恋爱剧本赶客
- 骑车|心动的信号:男1教女1骑车感情升温,男2女1开卡丁车,关系稳了
- 真当|《心动的信号》女一被AI系统识别成周冬雨,观众:真当我傻?
- 信号|你们如何评价综艺《心动的信号》第三季第五期?
- 辐射量|福岛核事故过去近十年 核电站厂房内仍有污染浮尘
- 基站|今年全省新建开通5G基站2万余个 居全国第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