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武挥鞭(12)天下归心》)

《三国志·魏书·曹操传》简略地记录了袁绍的终局:“绍自军破后 , 发病呕血 , 夏五月死” 。 假如袁绍不发病 , 不呕血 , 袁绍集团的后续表现未必一团糟 , 因为袁绍集团剩余兵力与曹操集团持平 , 而且袁绍政治上并非不强 , 从实际情况来看 , 袁绍只是临时遇到了一个更擅长于大搞阴谋诡计的对手 。 其实 , 新的时间窗口打开之后当事人必须立即改弦易辙 , 这个道理 , 袁绍不是不明白 , 例如悬节东门事件 , 表明了袁绍对政治策略的运用是适当的、熟练的 。 董卓进京事件 , 对整个东汉江湖来说就是一个新的时间窗口 。 但是官渡之战后的袁绍“身体不行”以至于啥也不行 , 实际上袁绍糟蹋了一个对他来说满不错的时间窗口 。 病榻政治模式适用于政治斗争但不适用于行军打仗 , 后者要求主帅亲历亲为 。 袁绍的失败与他的战略设计有关 , 同时也和人事关系处置失当有关 , 前者仅具有偶然性 , 后者则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惯性而且难以得到有效的纠正 。许攸、张郃、高览的叛逃 , 与袁绍不得人心不无关系 , 许攸、张郃、高览的所作所为 , 决定了乌巢失守的命运 。 当不得人心的覆盖面扩大并漫溢到临界线外的时候 , 天平迅速倾覆 , 这时反败为胜的概率几乎为零 。 绝大多数人说不好的时候 , 一定是不好 。 袁绍杀掉田丰 , 几乎没有哪个下属对袁绍投赞成票 。 “人生下来就有一个很大的弱点 , 爱自己” , 人性固有的“爱自己”的情感 , 决定了谁也不想把自己送给人家杀掉 。 田丰的预判被证明是正确的 , 但是按照袁绍集团逻辑 , 哪怕是正确的预判也是被禁止的 。 宁可要一个包装精美实质错误的预判 , 也不要一个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预判 。 总的来说 , 袁绍的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地弊大于利 。 细节的真实是进行逻辑推理的保证 , 求真是进行逻辑推理的目的 , 在逻辑推理中 , 一个环节发生谬误 , 求真必然变异为造假 。官渡之战结束之后 , 曹操的属下缴获了袁绍集团的一些秘密文书 , 据《魏书·曹操传》 , “公收绍书中 , 得许下及军中人书 , 皆焚之” 。 曹操唯才是用的法则在这一事件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 现在的问题是:那些在官渡之战前和袁绍集团保持通信联系的人 , 该如何处置 。 曹操的做法是把书信原封不动地焚烧掉 。 关于用人的定义 , 系指利用人才特有的价值 , 而且对人才的利用是指“从现在开始利用” 。 昨天服务于敌对阵营的人 , 昨天的曹操无法加以利用 , 但是今天的曹操可以利用昨天服务于敌对阵营的那些人才 。 既然如此 , 就应当实行既往不咎的原则 , 如果一个人才的价值在过去为袁绍所用 , 那么在今天就可以被曹操所用 , 其中包括那些身在曹营心在袁的人 。 曹操对人才实行去档案化管理 , 一是实用 , 二是合理 , 而且操作起来十分简便 。 曹操不讲主义 , 只看实效 , 从而摆脱了官僚程序的限制 。 曹操解释说 , “当绍之强 , 孤犹不能自保 , 而况众人乎” 。 “许下及军中人”求自保 , 曹操也求自保 , 其行为特征与人性的根本完全合拍 。 曹操理解人性 , 曹操集团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对理解的互动 , 才符合“理解万岁”的真谛 。 曹魏集团笑到最后 , 和优质的凝聚力是分不开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