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保障员还是战斗员?无线连官兵如何寻找"诗和远方"( 二 )


两次转岗的经历让林科慧认识到 , 在改革强军的时代背景下 , 任何岗位都可以成为提升自我的舞台 。
“炊事班的故事讲完了 , 接下来要写好通信兵的篇章 。”他说 。
电话再次响起时 , 感觉大家不一样了
打电话 , 是最简单的通讯应用 。走上通信岗位后 , 这群年轻的官兵才发现 , 平时随处可见的电话机 , 背后也可以很复杂 。
中士刘佩是连队最“老”的班长 。起初 , 李亮安排他掌管新设备 , 牵头把专业训练抓起来 。
探寻未知 , 正是刘佩喜欢干的 。就跟小时候组装家里的旧收音机一样 , 刘佩觉得 , 研究电子设备干脆用“最原始的方法”:只要在链路两端各接一部电话 , 根据电话是否能通、通话音质怎样 , 便能检验中间的系统功能和链路质量 。
但最难的 , 正是中间部分的调试 。那时候 , 官兵对新的系统不太了解 , 这部分链路就像设备中五颜六色的线一样 , 让人找不着头绪 。他们只好对照参考资料 , 把每一个端口、每一类系统设置、每一种搭配组合都试了一遍 。
“失败总是多于成功 , 但只要有一点小的收获 , 我们就很开心 。”刘佩说 , 有时忙活好几天 , 电话终于响了 , 大家欢呼雀跃 , 像听到美妙的音乐 。
然而 , 要达到上级要求的“形成战斗力” , 没有这么简单 。
第一次参加演习 , 官兵们带着设备清早出发 , 一直干到半夜两点 。
“通信保障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演习复盘总结会上 , 简单的一句话 , 让官兵们听得“直冒汗” 。刘佩暗下决心:“下一次绝对不能再给连队丢脸!”
回去后 , 官兵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 , “不能脱离专业理论一味盲干” 。刘佩召集班员搜集资料、完善教案 , 连长李亮当起兼职教员 , 把自学的专业理论梳理汇编 , 带着大家学习探讨 。
每晚 , 学习室都灯火通明 。
不久 , 连队接到新的任务 。官兵们分成若干小组 , 分别奔赴不同战位 。
军舰越驶越远 , 大海越来越蓝 。刘佩却没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美景 , 总想着如何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
这一“仗”刻骨铭心 。7人小分队将500多斤重的机柜和100多个设备箱一点点拆分 , 然后用手抬、用肩扛 , 一件件地运到了六层楼高的信号塔 。
拆、装的过程 , 意味着曾经复杂繁琐的设备结构和网络原理已经被他们攻克 。保障过程中 , 团队的协作让每个环节都更加顺畅高效 。电话再次响起时 , 刘佩说:“感觉大家不一样了 。”
真正跨过通信那道“门槛”之后 , 官兵们发现 , 里面的世界就像珊瑚礁一样绚丽多彩 。
后来 , 他们经过反复推敲论证 , 画成了涵盖多型设备的网络拓扑图 , 制订标准化作业流程 , 成为历次演训保障的基础 。
未来体系化作战中 , 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专业学通之后 , 每名官兵都想上军舰一显身手 。
李亮提出了一个新要求:所有考核必须全部达到优良以上才能出海保障 。
消息一出 , 不少人小声嘀咕 。上等兵傅建富直言:“我们就是搞保障的 , 在任务中能把网络调通就行了 , 干嘛这么折腾?”
傅建富入伍前是一名咖啡师 , “追求生活品质”的他只想在部队体验两年生活 。他想出海 , 但又对连队的管理模式表示不解 , 一时成了连里的“重点人” 。
得知傅建富懂电脑、打字快 , 李亮便带他学习报务专业的理论和业务 , 并在参加演习时将他安排到指挥所 。
指挥导调大厅的态势屏上 , 一道道命令通过无线方式快速传递到各个作战单元 。这一切让傅建富深受触动:“从没觉得战场离我这么近 , 原来我也可以成为有价值的那种人 。”
后来 , 傅建富钻研专业、苦练体能 , 不仅成功通过了留队考核 , 还成长为团里响当当的业务骨干和军体尖兵 。去年 , 基地组织军体运动会 , 他为连队一举夺回5块奖牌 。
傅建富的成长 , 证明李亮的思路是正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