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币|从“龙洋”到“大清银币”的清代银元


银币|从“龙洋”到“大清银币”的清代银元
文章图片
银币|从“龙洋”到“大清银币”的清代银元
文章图片
银币|从“龙洋”到“大清银币”的清代银元
文章图片
银币|从“龙洋”到“大清银币”的清代银元
文章图片
银币|从“龙洋”到“大清银币”的清代银元

【银币|从“龙洋”到“大清银币”的清代银元】
提到银元 , 大家是不是一下子想到了“袁大头” 。 其实 , 银元在中国早有流通 。
外国银元是自明代就已流入中国的 , 最大的功臣还是郑和 。 至清代更加普遍 , 流通地区也自东南沿海逐渐深入内地 。 清代人把外国流入的银铸币称为洋钱 , 到19世纪时 , 最通行的是西班牙银元和墨西哥独立后铸造的鹰洋 。
清代铸银元始于乾隆 , 当时曾铸带有班禅头像的纪念性银币 。 道光年间铸造了一些银币 , 主要是用来赏赐的 。 机器铸币始于光绪八年(1882) , 由吉林机器局铸造 , 但规模极小 。 光绪十三年(1887) , 两广总督张之洞看到大量外国银币流入中国 , 充斥市场 , 扰乱经济 , 遂奏请朝廷奏请自铸银元 , 并于1888年 , 在广东银元局试铸银币成功 , 也正式开启了中国机制银币的历史 。
张之洞所铸银币上镌有龙形 , 被称为“龙洋” 。 以后光绪、宣统年间各省所铸银元均称为“龙洋” 。 张之洞铸的“龙洋”重量为库平七钱三分 , 比国际通行的“库平七钱二分”多“一分” , 他是想以“良币驱逐劣币” , 但结果却是难逃“劣币驱逐良币”的历史规律 , 人们把“龙洋”都收藏起来不用 , 而继续使用洋钱 。 最后不得不调整“龙洋”的重量 , 实行国际通行的“库平七钱二分”重量 。
随后 , 各省纷纷仿效 , 但是成色、重量并不完全一致 , 民间并不欢迎 , 甚至在流通中不按枚计值 , 而要称重的现象 。 宣统元年(1909) , 清朝设币制调查局 , 第二年分布《币制则例》 , 正式采用银本位制 , 以圆为货币单位 , 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 , 成色为百分之九十 , 定名为“大清银币” 。
最初 , 清廷规定“大清银币”由湖北、南京两个造币厂铸造 , 预定于十月发行 。 造币总厂还根据《币制则例》规定 , 于宣统二年(1910)试制以圆为单位的大清银币一套 。 宣统三年(1911)又重新制模 , 试制大清银币 , 主币的蟠龙图案版别很多 , 计有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曲须龙及签字版等版别 。
由于辛亥革命爆发 , 清政府迅速覆亡 , 所铸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 仅以军饷形式少量流入市面 。 故直到清代灭亡 , 只有各省自铸的银元 , 而没有真正发行成色、重量都符合标准的全国统一铸造的银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