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一句悼念词,改三次产生四个版本,你能说黛玉不在乎晴雯吗?( 二 )


晴雯|一句悼念词,改三次产生四个版本,你能说黛玉不在乎晴雯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正是此处的关键一改 , 从身份上对她们做了区分 , 一位贵族小姐悼念一位平民少女 , 体现出了黛玉对晴雯的悼念之情 。
宝玉为了成全“茜纱”新句 , 宁愿将自己的情感掩埋 , 成全黛玉的妙句 , 并且还把情感做了一个移植 , 从自己身上转嫁到了黛玉身上 , 这既体现了宝玉的性格 , 也是作者有意将晴雯的命运转向叙述黛玉命运的关节点 。
晴雯|一句悼念词,改三次产生四个版本,你能说黛玉不在乎晴雯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是黛玉觉得这样也不妥 , 晴雯不是她的丫环 , 即使对她有情 , 也不能占用宝玉的情感 。最后贾宝玉将公子、女儿、小姐、丫环都去掉 , 直接变成了我和你 , 即“我本无缘 , 卿何薄命” , 这个卿字 , 在古代是夫妻之间的爱称 , 是很私密的称呼 。
在林黛玉看来 , 不论是公子女儿 , 还是小姐丫环 , 这都是附加在世人身上的符号 , 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 最后宝玉一改 , 句中只剩下了“我”和“你” , 当脱离了一切的外在形式 , 还原到两个个体生命的对话时 , 对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而言 , 任何外在的压力对于他们都是无所顾忌的 , 只有“我”和“你”才是最重要的 。
晴雯|一句悼念词,改三次产生四个版本,你能说黛玉不在乎晴雯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于这句话 , 又是从宝玉嘴里说出来 , 黛玉在贾府又面临重重困境 , 她听后忡然变色 , 已然是想到了她和宝玉的结局 。说者无心 , 听者有意 , 这种非现实的分离在她的心中翻江倒海 , 对她的触动很深 。
一句话改了三次 , 共产生了四个版本 , 仔细品读这四个版本 , 由俗到雅 , 由浅入深 , 从梦想到现实 , 从晴雯的命运到黛玉的结局 , 都 一一呈现了出来 。贵族小姐也好 , 平民少女也罢 , 除却身上的符号 , 都是彼此的镜子 。#宝玉#晴雯#林黛玉收藏
林黛玉对宝玉说 , 完全可以用现成的真事 , 贾府所用的都是霞影纱糊的窗隔 , 于是建议将“红绡帐里”改为“茜纱窗下” 。于是有了第一改:“茜纱窗下 , 公子多情 , 黄土垅中 , 女儿薄命 。”
但是宝玉不敢用“茜纱窗下” , 说是唐突闺阁 , 意思就是怕辱没了闺阁之名 , 并特别提到黛玉平日对晴雯甚厚 , 于是有了第二改:“茜纱窗下 , 小姐多情 , 黄土垅中 , 丫环薄命 。” 。
但是黛玉又不乐意了 , 说晴雯又不是她的丫头 , 何况小姐和丫环用词也不典雅 。最后有了宝玉的第三改:“茜纱窗下 , 我本无缘 , 黄土垅中 , 卿何薄命 。”
此句一出 , 黛玉听了 , 忡然变色 , 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 , 外面却不肯露出 。林黛玉为何会有如此反应 , 很显然她GET到了这句的精髓 。
“红绡帐里”这句出自宝玉 , 宝玉对于自己的才华一向没有自信 , 每次作诗 , 他总是力撑林妹妹 , 还不忘记自我调侃 。但这一句并不是指宝玉是庸才 , 而是鉴于晴雯的身份 , 她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 , 没有地位甚至没有父母 , 而像她这样的女孩 , 在那个时代在贾府并不是个例 。这是她俗世的一面 。因此 , 宝玉悼念她用滥熟于世的“红绡帐里”非常合适 , 亦并无不妥 。
但是 , 黛玉一看 , 便要将“红绡帐里”改为“茜纱窗下” , 俗味瞬间蒸发掉了一半 。茜指代红色 , 也是红楼梦的主色调 , 女儿红 , 血的颜色 , 悲剧的象征 , 更是青春的热情 。
还记得贾母将黛玉窗户的“霞彩纱”改为“软烟罗”吗?前者是绿色 , 后者是红色 。黛玉的更改不自觉的将自己的品性放入其中 , 正是她口中所说的“现成的真事” 。我们也看出 , 这是作者在自觉的将晴雯之死过渡到黛玉身上 , 从而引出黛玉的看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