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舒缓压力,比外出旅游一趟还管用

听音乐舒缓压力,比外出旅游一趟还管用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 给中国音乐教育留下了误区 , 给音乐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 因为大家都以为音乐是可以听得懂的 , 如果自己听不懂 , 就是没有音乐细胞的人 , 不该再去听音乐 , 也不会再去听音乐了 。 “高山流水”的故事一直灌输给大家这样一种音乐审美观——人是可以从音乐中听出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 , 也就是能听出音乐里描述的形象、场景 , 表达的思想、哲理 。 但实际上 , 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从客观上决定了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与语义性的内容 。 说不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 , 这并非听众欣赏水平差 , 缺少音乐细胞 , 没有音乐修养 。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 , 当年的俞伯牙也是不懂音乐的 , 因为他如果懂音乐 , 就不应该要求听众在音乐中寻求那么具体的东西 。 听音乐舒缓压力,比外出旅游一趟还管用
俞伯牙是2000年前的弹琴高手 , 也就是现在的音乐家 , 但他显然不懂音乐 。 如今 , 搞音乐而不懂音乐的也大有人在 。 搞音乐专业的人能懂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吗?调查的结果是:音乐学院学生的同意率很低 , 而普通院校同意率很高 。 这个数据说明了圈内人人都知道 , 但是从来都不敢告诉大家的事实——搞音乐的也不懂音乐 。 使我们豁然开朗如释重负的是——欣赏音乐 , 并不用学音乐美学 , 凭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都能享受得到 。 由于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 , 所以说 , 听不懂音乐是共性 。 那么大家都“听不懂” , 一般人与音乐爱好者之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音乐工作者及严肃音乐爱好者在欣赏音乐时较少依赖于“内容解说” , 一般人觉得听不懂就不听了 , 而音乐爱好者却听不懂也听 。听音乐舒缓压力,比外出旅游一趟还管用
听不懂 , 还要听 , 音乐何须懂 , 只请大家闭上眼睛 , 打开耳朵 , 享受音乐之美别管懂不懂 。 假如你即使懂了 , 也不一定“正确” , 但这些都不妨碍我们欣赏音乐 , 因为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 。 音乐只须欣赏 。 用感性听音乐 。 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首曲子从头到尾都在敲门 , 发出像敲门一样的声音 。 但听不懂并不妨碍我们去听 , 听不懂 , 也不妨碍它们成为名曲 。 因为每个人去听 , 都有他们不同的感受 。 ”当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的时候 , 用歌声表达心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 现代人压力大 , 听音乐舒缓压力的方式最有效 , 比外出旅游一趟还管用 。 听音乐舒缓压力,比外出旅游一趟还管用
人有理性素质、情感素质和感性素质三种素质 。 中国人前两种都不缺乏 , 但缺乏感性素质 , 因为没有感性素质 , 所以往往比较麻木 , 不容易感动 。 比如旅游到了一个景点 , 一些中国人撒泡尿 , 然后去吃饭打牌 , 但有些老外可以在那里欣赏半天;中国人把餐馆开在世界各个角落 , 但德国一个2000人的小镇也有自己的交响乐团;现在大家都富裕了 , 但说起来大家聚在一起 , 好像除了吃没什么别的活动 , 吃山珍吃海味 , 吃饱了去泡脚搓澡;因为缺乏感性素质 , 人们往往可以在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区里建造不伦不类的建筑 。 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现 。 个人的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 。 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 , 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 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 。 听音乐舒缓压力,比外出旅游一趟还管用
听音乐舒缓压力,比外出旅游一趟还管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