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散木|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古人的“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

古人的私印,除了姓名字号印外,还有很多种,今天再介绍另外两种: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
 邓散木|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古人的“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
文章图片
(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
先说书简印
所谓的书简印,就是古人们在写完书简之后,加盖在书简上的私印。那时的书简,其实就是现在的书信(远古时,文字是写在竹简木牍上的),写完一封信,在书信上加盖一方自己的私章,既表信用,又表庄重,更显身份。
在秦汉时期,人们没有专门的书简印,加盖在书简上的书简用印实际上就是姓名印,就是邓先生所说的“内外通用一名印而已。即官府传檄文移(官府移文肯定是加盖官印了),内外亦止一印,盖所以示信也。”总之,那时候就盖一方印,是用私印或官印代替了书简印。
 邓散木|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古人的“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
文章图片
(早期的书简印)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开始制作专门的书简印,这一类印,内容大多为“某某启事、白事、白疏、白笺、言疏、言事”等,多见于六面印及套印中。也有作长篇韵语的多字印,比如下面这方“李安私记,宜身至前,迫事毋间,唯君自发,印信封完。”
 邓散木|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古人的“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
文章图片
(长篇韵语的书简印)
这一类印,古印中流传下来的有不少印例,样式不一,比如:
(多字书简印)
第一方不规则的,印文是“刘次卿印完封请发”,第二方多字印,印文是“雍元君印愿君自发封完言信”。古人写信,是极其庄重的事情,端端正正盖上一方书简印,多正式、多庄重。
【 邓散木|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古人的“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此外,还有仅写“封完”“白记”“信印”等字者,则多与姓名印并用(就是两印合用),也有直接加上姓名,刻“某某启事、某某言事”的,比如:
 邓散木|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古人的“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
文章图片
(各种形式的书简印)
第一方,仅“信印”二字,第二方,印文是“润芳启事”。之前我们介绍的“独孤信”多面印,印文中有“臣信启事”,其实也是书简印,如图:
 邓散木|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古人的“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
文章图片
(独孤信多面印中的书简印)
后人也仿制书简印,作“顿首”“副启”“再拜”“慎余”“谨封”“护封”等二字印,并且有人在同一封书信里用多方书简印的,这并不妥帖,因为实在过于俚俗。
再说斋馆别号印
斋馆别号印包括斋馆(书斋、居所)印、别号(文人雅号)印。
斋馆别号印最早出现在唐朝,相传唐宰相(同平章事)李泌的“端居室”是最早的斋馆别号印。如图:
 邓散木|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古人的“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
文章图片
(李泌“端居室”)
到了宋代,几乎每个文人都有了自己的斋馆别号,而且几乎每个人都会制作自己的斋馆别号印。
这是时代使然,宋代,皇家重视文人,且皇帝常常就是影响力最大的文人,也是使用印章最多的文人(当然,大书法家米芾可能是第一个自己刻印的文人)。比如苏洵有“老泉山人”印,苏轼有“东坡居士”印,王诜(“诜”读shēn,邓散木先生误写作“铣”)有“宝绘堂”印,米芾有“宝晋斋”印,姜夔有“白石生”印,其实,欧阳修也有“六一居士”印。只不过,这些印章我们只能在他们的传世书法绘画作品里看到钤印痕迹。如图:
(欧阳修和苏东坡的斋馆别号印)
到了元明之后,斋馆别号印成为文人风尚,邓先生举了文徵明的例子,“长洲文氏尤为之不厌,甚至本无斋馆,寄兴牙石。文氏尝自谓:‘我之书屋,多于印上起造。’”这话有点夸张,所以邓散木先生说:“读之堪发一笑。”
 邓散木|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古人的“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
文章图片
(文徵明像)
实际上,这很正常,文徵明当然应当是用印量巨大的文人,不然他的儿子文彭也不会成为我们熟知的“篆刻鼻祖”了。我们可以举一些他的斋馆别号印的例子(只是部分),如图:
 邓散木|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古人的“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
文章图片
(文徵明众多的斋馆别号印)
其实,斋馆别号印到现代,仍然是篆刻作品分类的一个大类,近现代文人,斋馆别号印众多,比如王福庵先生所刻的“濠园居士”是刻给大收藏家徐世章的,如图:
 邓散木|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古人的“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
文章图片
(王福庵:濠园居士)
又比如方介堪先生的“白鹃楼”,则是自己私用的斋馆别号印,如图:
 邓散木|细读邓散木《篆刻学》:古人的“书简印”和“斋馆别号印”
文章图片
(方介堪:白鹃楼)
这一类斋馆别号印,在近现代篆刻大家作品里极多。翻一翻任何一位大家的印谱,都能找到大量的斋馆别号印。这里就不再一方一方列举了。
(【细读《篆刻学》之1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