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这片森林竟然是从石头缝里挤出来的?( 二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这片森林竟然是从石头缝里挤出来的?
本文插图

保护区内 , 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和地貌条件形成了许多适合不同植物生存的小生境, 生态学上称之为“微环境” 。 由于不同微环境的水分、温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迥异 , 决定了植物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 表现最明显的 , 就是垂直的地带性差异 , 以同一个山体为例 , 山底洼地水分相对充足、但日照时间较短 , 以喜湿耐荫植物为优势类群 , 但随着海拔的增加 , 土壤水分更为稀缺、但日照充足 , 优势植物向喜阳耐旱类群转变 。
就植被生存条件来看 , 在九分岩石一分土、只见石缝不见水土的山崖上 , 由于喀斯特地区土壤浅薄、保水性差等特点 , 环江喀斯特森林植物表现出更为耐旱的特征 , 比如更为厚实的叶片、发达的根系等 , 许多高大的乔木甚至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 , 盘根错节 。 同样 , 在植被组成上 , 环江喀斯特森林植物类似于季节性干旱森林 , 上层常绿阔叶林与落叶林种混生 , 而灌木、藤木、草本、蕨类、寄生植物生长在周围 。
作为重要的物种基因宝库 , 木论保护区不仅保存着丰富的植物资源 , 还是许多古老的珍稀植物的孕育之地 。 迄今为止 , 科考人员共发现1064种维管束植物 , 隶属183科553属 。 “失踪”半个多世纪的单性木兰也在此被找到 , 甚至形成了连片分布 。 南方红豆杉、单座苣苔、掌叶木、金毛狗等2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也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
保护区内还生长着数种濒危的兰科植物 , 如麻栗坡兜兰、白花兜兰、硬叶兜兰、带叶兜兰、小叶兜兰 , 它们的发现使得木论成为了世界所关注的焦点 。 除了维管束植物外 , 树干基部和岩石表面上更是密布着许多苔藓和藻类 , 数十种珍贵的地下菌块竞相生长 , 使得裸露的喀斯特地貌环境更添一抹别样的风景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这片森林竟然是从石头缝里挤出来的?
本文插图
单性木兰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这片森林竟然是从石头缝里挤出来的?
本文插图
长在石头缝里的白花兜兰
复杂的生态环境也为各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 在保护区内 , 单是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动物种类就有234种 , 其中包括金钱豹、藏酋猴、黑熊、大灵猫、穿山甲 。 除此以外 , 中国特有种以及广西特有种的昆虫更是数不胜数 , 如环江龙州蝗、管齿食植瓢虫、小兰同缘蝽等 。
南方的“丝绸之路” 与毛南族
在原始森林深处 , 暗藏着一条延绵的古代商道——黔桂古道(又名环江汉代古道) 。 古道全长24千米 , 东起广西环江川山镇, 西至贵州黎明关 。 自汉代至民国, 古道都曾是黔川地区进入两广的咽喉要道 , 连接相通着川、滇、黔、桂、粤五省 , 历代以来都是农、官、商、军必经之路 。 公元225年 , 蜀相诸葛亮在征发蜀中百姓时 , 便是经由黔桂古道运送民众至边境 , 而位于木论森林的黎明关则是当年红七军由桂入黔的第一关 , 各部在黎明关下的板寨胜利会师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这片森林竟然是从石头缝里挤出来的?
本文插图

毛南族人是木论保护区的土著居民 , 因为世世代代在大山深处居住 , 形成了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民俗文化 ,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分龙节”、傩面雕刻和傩面舞 。
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使生活在喀斯特山区的毛南族人对雨水有着特别的情愫 , 代表降水的龙是毛南族的精神图腾 。 每年农历五月前后 , 毛南族人都要举办声势浩大的“分龙节” , 以祭祀龙神 , 祈求风调雨顺、降水均匀 。 在分龙节时 , 家家户户要穿上盛装、蒸上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 , 折柳枝蘸上糯米饭插在中堂 , 寓意五谷丰登 。
遍地的石山和森林 , 也催生了毛南族人擅长雕刻的技艺 , 日常起居的干栏楼地基和立柱便是选用随处可见的石材 , 即便是门槛、猪栏、桌、凳、缸、盆等一些小物件也是由石料垒砌雕刻而成 。 另外用于雕刻傩面的木雕技艺 , 也被列为广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傩面用于节日和祭祀需要 , 分文、武、善、凶4大类36套72种面相 , 栩栩如生、制作精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