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中国稳健前行】社会建设重大成就厚植“小康”根基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科学把握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 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 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共同组织中国稳健前行网上理论传播专栏 , 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系列理论文章 , 在求是网陆续推出 , 敬请关注 。
内容摘要:中国创造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 在社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迅速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 使大多数中国人享受到城镇化社会的现代文明成果;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主战场 , 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强化了社会消费特征;建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了人民参与治理的体制机制;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 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 我们只有不断推进社会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 才能一如既往地激发社会活力 , 夯实新发展阶段的群众基础 , 永续长治久安之道 , 在全面现代化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赢得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社会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 , 以中国之治创造了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 , 先将中国从温饱型小康推进到总体性小康 , 然后又经艰苦卓绝努力 , 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创举 , 创造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 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东方模板 , 在社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
迅速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 使大多数中国人享受到城镇化社会的现代文明成果 。 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长期稳定与安全和谐的发展大环境 , 一个重要经验 , 就是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之间关系 , 通过社会建设与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不断创造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 , 提高民族凝聚力 , 在民族大团结中构建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 , 最终将中国从农业社会带入工业社会 。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 , 党和政府一以贯之、顺应时势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推进理论创新 ,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 通过治理能力的提升把控时代大局 , 形成了稳中求进的改革发展战略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推广了机械化水平 , 提升了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 , 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 解决了第一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 , 将中国的饭碗稳稳端牢在自己手中 。 城市体制改革的推进 , 转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 , 改善了生产环境 , 解决了几千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 从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推行到高等教育的扩招 , 将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 支撑了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推广 。 在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中 , 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0.6% 。 中国的城镇化 , 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 极大地增进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社会管理|【中国稳健前行】社会建设重大成就厚植“小康”根基】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主战场 , 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 在社会建设中 , 中国在促进村落社会转变为城镇社会的同时 , 也将从业人员的主体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 。 在改革开放之初 , 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高达70.5% ,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17.3%和12.2% 。 到2000年 ,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则分别转变为50% , 22.5%和27.5% 。 到2018年 ,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又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转变 ,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降低到26.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稳定在27.6%左右 , 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则上升到46.3% 。 就业人员主体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型 , 完成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 在中国建立了世界最为完善的工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 大大减轻了劳动过程的体力消耗 , 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 就业人员主体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 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国民经济体系 , 建构了以科技支撑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格局 , 进一步延长了劳动者的闲暇时间 , 使中国人有更多时间用于技能学习 , 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 使阅读、进修、技能提升等成为时代风尚 。
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强化了社会消费特征 。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 在使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与比重迅速提升的同时 , 还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 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 , 既有利于在橄榄型分配机制中缩小收入差距 , 也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稳定协调发展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提升 , 为人民通过辛勤劳动改变生活面貌源源不断地创造了机遇 。 现在 , 以不同口径计算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达4亿多人口 。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建设取得的最大成就 。 其中的主要经验 , 就是改革开放疏通与拓展了流动渠道 。 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及其子弟流动到城市转变为农民工 , 形成世界迄今为止最为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 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进 , 又逐步将农民工转变为城市新市民 。 高等教育的扩招 , 在中国形成庞大的白领工作队伍 , 支撑了整个社会的中产化过程 。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社会阶层 ,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主体 。 中国社会流动渠道的拓展 , 在促进横向的社会流动的同时 , 也推动了纵向的社会流动 , 优化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 奠定了人心思稳和安定团结的社会基础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 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 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 , 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 中国之所以能够避免其他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中的诸多弊端 , 就在于比较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流动问题 , 防止了城市贫民窟的形成 , 为社会各个群体和各个阶层都提供了发展机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