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丰台园给企业发超2亿元“红包”

新京报快讯(采访人员 姜慧梓)疫情给实体经济带来明显冲击 , 企业面临流动资金困难等严峻挑战 , 采访人员9月24日探访中关村丰台园获悉 , 该园区今年提前启动了“创新十二条”政策兑现工作 , 第一批支持资金已于5月底发放完毕 , 180余家园区企业获得了2.1亿元的政策支持资金 。

自主研发测温仪每分钟可测300人 , 园区高精尖企业已成规模

在位于中关村丰台园的华夏幸福创新中心一层 , 一台AI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对进出大厦的人员进行无接触式测温 。 疫情以来 , 以AI技术为依托的红外测温仪以及其他智能化解决方案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红外测温仪的研发企业——北京久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裴中阳介绍 , 这台测温仪每分钟可以检测300人次 , 保证人员无接触式高效通行 , 测温精度达到0.2℃ , 并可实现疑似体温异常实时弹窗报警 。 据了解 , 该公司专业从事AI及深度学习算法研究 , 全球首创了激光和计算机视觉的智能融合技术 。

在丰台园另一入驻企业——北京英视睿达科技有限公司楼下 , 采访人员看到了空气质量微型监测设备 , 其核心部件传感器是企业的自主研发产品 。

通过微型设备就能实现对空气质量的监测 , 得益于企业创新研发的“顶天立地”的“地球大数据”产品体系 。 英视睿达首席科学家田启明介绍 , 该体系将多元卫星遥感数据、高密度传感器网络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无缝连接 , 主要应用于城市精细化智能管理和高端企业数字服务 , 疫情以来备受关注的新基建也是他们的主战场 。

这样的自主创新企业在丰台园已形成规模 。 目前 , 丰台园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15家 , 上市公司28家 , 国家和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 , 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1家 , 聚集了丰台区90%以上的高质量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 此外 , 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孵化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创新指标位居示范区前列 。

同时 , 丰台园已形成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 作为全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唯一承载区 , 丰台聚集了包括中国中铁、中国通号等在内的143家轨道交通企业 , 连续五年实现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总收入超千亿元 。

政府企业同坐一桌 , 一场“晚餐会”解企业之难

“环境氛围与产业合作是我们选址的重要标准 。 ”谈及选址丰台园的初衷 , 裴中阳认为 , 这里的创新氛围和发展生态极具吸引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