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赏|却租房度日:中国最有才的女导演73岁依旧任性,她将刘德华捧成巨星( 五 )


从《女人四十》到《天水围的日与夜》 , 她最擅长的便是在寻常之中捕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普通人波澜的内心世界 。
▲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
一开始 , 许鞍华并非如此接地气 。 她毕业于香港大学 , 后又到伦敦电影学院深造 , 刚毕业回国时 , 她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 。
1979年 , 许鞍华以处女作《疯劫》揭开了香港电影的“新浪潮”序幕 , 影片节奏快、情节惊悚 , 像极了典型的西方电影 。
但在不断拍戏的过程中 , 她发现自己对于过去所学的知识有些水土不服 , “学的都不是我生活里的东西 , 我自己的文化我不懂 , 会变为一个困局 。 ”
香港新浪潮导演谭家明和她说:“虽然胡金铨的武侠片拿到了戛纳大奖 , 但我们要拍的是香港普通人的故事 。 ”
许鞍华深受启发 , 她开始潜入普通人的生活 , 同时学习古典文化知识 , 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 。
找到自己的风格之后 , 许鞍华又陷入了另一种窘境 。 她的影片常常是夺奖热门 , 却叫好不卖座 , 很难找到投资 。
她曾在《许鞍华说许鞍华》中说到 , 拍摄《半生缘》需花费千万 , 她纠结于自己的理想与商业价值难以平衡 , “就算不向老板解释 , 也要同自己解释 , 究竟这个投资成不成立 , 有没有可能回本 。 ”
后来 , 影片投资人往往更欣赏她的同行:导演王晶为她投资了《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这两部口碑甚佳的影片;
▲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剧照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剧照
刘德华曾直言 , “谢谢许鞍华30年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当演员 , 成为巨星 。 ”听到许鞍华缺投资 , 他出资2000万助其拍摄了《桃姐》 , 还主动出演主角 。 ”
近些年 , 许鞍华越来越受到资本认可 , 获得的投资越来越高 , 但依然难以有很高的票房收入 。
但对她而言 , 最重要的依旧是在尽量平衡商业考量和艺术价值的情况下 , 拍出有自我风格的影片 。
“我想现在应该见好就快手快脚拍几套观众喜欢又不会太差的戏 , 而不是再拍一些比较实验性的戏 。 但我觉得时日无多 , 如果自己想做一个好的电影人 , 而不是做一个成功的电影人 , 就要尽量拍自己喜欢的戏 。 ”
许鞍华身上始终有对自我理想最纯粹的追求 , 她以务实的态度去理解人世百态 , 扎实拍戏 , 而非仅仅实际地妥协于物欲 。
许鞍华的电影里没有“怨女”
女性 , 在许鞍华的电影里一直是一种温暖的存在 。
无论身处顺境逆境 , 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都是倔强、果敢而自尊的 。
1995年的影片《女人四十》作为许鞍华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之一 , 成为了当年金像奖大满贯作品(最佳电影、导演、编剧、男女主角、男女配角、美术指导) 。
▲电影《女人四十》剧照
影片讲述了正处于内外交困的中年时期的孙太的家庭——身边有善良却窝囊的丈夫、需要照顾的老年痴呆公公、早恋不让人省心的孩子、她得精打细算才得以维持小市民生活…
人到四十 , 一睁眼 , 满是窘迫 。
在最疼爱她的婆婆死后 , 孙太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
一方面 , 她要照顾像孩子一样乱发脾气的患病公公 。 另一方面 , 自己兢兢业业干了十几年的业务经理 , 在老板心中却比不上年轻漂亮又懂电脑的新秘书 。
而从不插手家务的丈夫能给她的 , 只有几句轻飘飘的精神鼓励 , 甚至还要不知柴米油盐贵地劝她辞职照顾公公 。
倔强的孙太不愿向生活的“糟糕”低头 , 在天台擦干偷偷留下的眼泪 , 依旧选择鼓起勇气撑起家中的一切 。
她对公公无微不至的照料令人动容 , 让这个曾经大男子主义、对儿媳颇多埋怨的老人只认得孙太一个人 , 病愈之后对孙太说:人生虽然不容易 , 但其实是很过瘾的 。
孙太是许鞍华电影中的典型女人:即使遭遇再多的不如意 , 也依旧韧性不改地选择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善现状 , 好好生活 , 她们就像阴霾天云层中透出的那束光 , 不强烈刺眼 , 却足够温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