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解放后全球的人均寿命花30年从40岁提到了60岁( 二 )


就是说 , 从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总共将近30年的时间里 , 全球的人均预期寿命从46.5岁一下子就大幅度地提高到了将近60岁!另外从上面这一页的底部所附的表格《表1》中可以看到 , 50年代初期(1950年-1955年)整个亚洲的人均预期寿命是41.4岁 , 跟当时我国的人均寿命41.15岁大致持平 。40年代全球的人均寿命之所以很短 , 除了战争直接造成的杀戮(比如轰炸机的轰炸)及战乱造成的饥荒、“食物严重短缺”引起的“严重营养不良”外 ,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少年儿童的死亡率、“夭折率”很高 , 从而拉低了整体的人均寿命!当时“四世同堂”、“很多人能活到自己的第4代——重孙子出生后”的现象并不少见 , 当时年龄超过了4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在社会上并不鲜见 , 只不过少年儿童由于比成年人的免疫力、抵抗力低而病死 , 没长大成人就死亡的现象比较“多发” 。 那么为何从50年代开始 , 人类的人均寿命快速得到了提高呢?原因除了“二战”已经结束外 ,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类药品的生产技术陆续被发明出来了!1928年 , 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 , 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 , 但他未将其提纯用于临床 , 使得青霉素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 1940年冬 , 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 , 虽是一个重大突破 , 但离临床应用距离还很远 。 1941年 , 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 , 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 , 使青霉素的产量迅速从每立方厘米2个单位提高到了40个单位 , 但这种提高并不足以生产青霉素 。 又经过两年的艰苦研发 , 弗洛里终于又将其提高到了可以批量生产的单位量 , 1943年10月美国军方跟弗洛里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 。 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 , 迅速扭转了盟军的战局 。 弗洛里也因此而跟弗莱明、钱恩一起 , 共同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个奖项的名称中本身就有一个“或”字) 。1944年 , 美国新泽西大学分离出了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 , 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病;1947年 , 出现氯霉素 , 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 , 治疗轻度感染;1948年 , “四环素”出现 , 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 。 1956年 , 美国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 , 它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 。 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 , 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 正是数百种抗生素类药品的生产技术的被发明 , 使得从50年代开始 , 全人类的人均寿命得到了快速地大幅度提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