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部队|“中国蓝盔”彰显大国担当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
“中国蓝盔”彰显大国担当
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连长米秀刚——
战乱之地播撒和平希望
正在热映的中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蓝色防线》 , 记录了中国维和步兵营保护南苏丹当地难民营安全的真实故事 。三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我 , 就是在这片红土地上筑起“蓝色防线”的维和官兵之一 。
为了制止暴力犯罪、掌握安全形势、显示联合国存在 , 维和步兵营要在联合国营地和难民营执行观察警戒、武器禁区巡逻等常态任务 , 此外还有长短途巡逻、城区巡逻、武装护卫等临时任务 。要说最艰难的 , 还要数长途巡逻 。最远的长途巡逻单程有300多公里 , 且路况极差 。我和战友们每天迎着朝霞出发、披着星光歇脚 , 途中还要面对战火的威胁 。
2017年8月的一次任务中 , 步战车车队行经一处密林 , 突然被四五十名武装分子拦住了去路 。对方每个人都荷枪实弹 , 身后还停了辆架着重机枪的皮卡车 , 现场气氛异常紧张 。我一边迅速向上级报告情况 , 一边命车队所有人做好战斗准备 。
这时 , 对面一名指挥官模样的人带着十几个人端着枪向车队靠近 。我带着翻译迎上前去 。一番交涉才明白 , 由于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持续交火 , 双方地盘并不固定 , 车队经过的地方 , 现在已经被反政府武装控制 。经过耐心沟通 , 气氛慢慢缓和下来 , 对方最终让开了道路 。
“我的两个儿子能不能跟你们走 , 加入中国的维和部队?”一位当地居民提出的这个无法实现的请求 , 令我至今难忘 。在南苏丹维和 , 任务越是艰难越是危险 , 维和军人越能体会当地民众的无奈和不易 。“你们过来巡逻 , 我们就安全了 , 不再怕抢劫偷盗 。”当地民众这句话蕴含着感激 , 也饱含着期盼 。
家是最小国 , 国是千万家 。我想 , 在海外维和战场筑起“蓝色防线” , 是重大的任务 , 更是播撒希望、带去和平的行动 。
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刘勇——
小抽屉里收藏梦想荣光
我先后在苏丹、南苏丹和马里执行维和任务 , 每次回国后 , 都会把获得的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收藏进一个小抽屉 。3枚勋章边上 , 还静静地躺着一罐沙子、一块石头、一根羽毛 。
2009年1月 , 我作为中国第2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组长 , 第一次踏上了维和征途 。
当时 , 中国大使馆决定为当地援建一所中苏友谊小学 , 施工任务交给了工兵分队 。为了让孩子们早日坐到教室里上课 , 我和战友们加班加点施工 , 有时饭都顾不上吃 。但每次看到工地旁当地群众期盼的眼神 , 我们就又充满了干劲儿 。任务期结束前 , 学校终于建成 。回国时 , 我用一个蜂蜜罐装上当地的沙子带了回来 , 感到甜甜的和平味道一直流淌到心里 。
2015年1月 , 我担任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副营长 , 再一次踏上了维和征途 。一次长途巡逻途中 , 步兵营接到当地村民的求助 , 希望将一位腿部受伤的老人送往医院 。那段时间 , 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正在激烈交火 , 外出行动面临危险极大 。我带着翻译和双方多次沟通 , 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与理解 。医生说 , 如果再晚来一天 , 老人就要面临截肢 , 甚至有生命危险 。
这一次 , 我带回国一块光滑透亮的石头 , 和那块营门口刻有“中国营”的巨石形状特别像 。我想 , 这块迷你版的“中国营”石头是一种纪念 , 但更多的意味着一种坚持 。
2019年5月 , 已经年过40的我第3次出征 。这一次 , 我担任的是中国第7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兼警卫分队队长 。巡逻、警卫、护卫 , 是我的日常 。近3公里的巡逻线 , 我穿戴着厚重的装备不知道走了多少回 。每当看到当地民众朝中国军人竖起大拇指 , 我就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值得 。
从马里归来时 , 我带回了一根飘落在营区路边的珍珠鸡羽毛 。捡起那根羽毛时 , 我想起了在海地地震中牺牲的维和女警察和志虹的那句话:大千世界 , 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 , 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