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想通过阅读提升自己能力,用这六个技巧,就能让你看书有所得( 二 )


技巧二,设置专门认真阅读的时间段
研究显示,人能维持专注的时间约在 10 到 18 分钟。
过了 18 分钟后,人的身体因为能量耗尽,就需要补给更多营养给大脑来维持专注力,例如你会想着去吃东西,或者想着去玩手机来获得“放松”。
所以如果你想养成阅读的习惯,最好给自己设置一个专门用来阅读的时间段,然后在那个时段里,排除所有干扰,一心一意地专注在阅读这件事情上。
因为你每次阅读,都不是要求自己读上一两个小时,这样你做起来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更能够提升阅读的质量,真正学到东西。
如果可以,一天安排两到三个“阅读时间”,一个月下来也有二十多个小时,再忙的人,看完两三本书也是绰绰有余了。
法则三,把读到的知识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学到一些知识,想让这些知识从第一个层面上升到第二步或第三步,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这些知识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你学习逻辑思维的知识,学到两个概念如“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单纯地记忆定义,只是停留在大脑学习的第一步而已。
想要把这些知识点跟其他知识点联系起来,上升到大脑学习的第二步,你就要把这些知识点跟生活中的事情做一个“对应思考”,如哪些情况是“必要条件”,哪些情况是“充分条件”。
好比说“天下雨,地会湿”这句话,“天下雨”是“地会湿”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呢?又如“人不呼吸,就会死亡”这句话,“呼吸”是“不会死亡”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呢?
经过分析你就知道,“天下雨”是“地会湿”的充分条件,因为只要下雨,已经充分满足地面会湿掉这个结果了,但不是必要条件。之所以不是“必要”,是因为泼水、浇花或者水管漏水,都会让地面湿掉。所以让地面湿掉,没必要等天下雨,这就不是必要条件了。
同样,呼吸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因为没有呼吸我们肯定会死亡,但不够充分,因为除了呼吸,我们还需要进食,喝水,睡觉,避免各种意外等,结合这些条件,才能充分保证我们能够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
把这些知识点跟我们生活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甚至举一反三,这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呢?
 知识|想通过阅读提升自己能力,用这六个技巧,就能让你看书有所得
文章图片
法则四,暂时忽略看不懂的地方
我们大脑对于“新事物”的理解,通常都会从“已知”或者“熟悉”的东西中寻找理解的方向的。
【 知识|想通过阅读提升自己能力,用这六个技巧,就能让你看书有所得】当我们看书时,遇到不明白的“新概念”,由于我们对于书中的内容还没有构建出一个整体的认知,所以这些“新概念”,我们就暂时无法获得理解了。
但如果我们遇到不懂的地方,先暂时跳过,然后继续阅读后面的地方,对整本书讲述的内容有了一个熟悉的了解后,这时再回过头来理解那个“新概念”,我们说不定就有了理解的方向。
所以,千万别执着在看不懂的地方。先标记起来,接着往下看,说不定作者会在后面的章节补充更多相关的知识,或者是当你读到后面对本书的架构有更深入的了解,你就会发现之前不明白的地方,有了理解的能力了。
这个情况就好像拼图,我们可能不清楚某一块拼图是什么。
没关系,只要我们把其他清楚的拼图全部拼接完毕之后,那么剩下那些不清楚的,自然就被我们弄明白,应该拼在哪里了。
法则五,学会运用关键词总结要点
你能不能在读完一段内容之后,用几个关键词,总结出这段内容的核心要点呢?
怎么总结阅读后的要点,取决于你是否对这段内容已经理解了。如果你不理解,就需要针对不明白的地方重复阅读,或者查阅相关的资料。
换言之,阅读时,随时要做批注,提炼某些内容的关键词,这样简化书中的内容,可以把核心部分概括出来,以此提升我们的阅读效率。
但怎么做批注运用关键词,这里有四个要求:
1,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学到的知识;
2,把知识点用一句话简要地提取出来;
3,讲述每个知识点的内容能总结成一个关键词;
4,如果可以,用类比的方式去理解内容。
例如你学习“马太效应”这个概念,单纯地记忆定义,或许让你有点吃力,但如果你用类比的方式去理解,其情绪如同“滚雪球一样,让资源积累得越来越大”,你对于这个概念是不是一下子就把握到核心呢?
当你学到新的东西时,死记硬背是最低效的学习方式。
尝试思考如何运用类比,把学到的知识跟自己熟悉或者已知的东西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很快速地让你对知识产生进一步的理解,上升到学习的第二步,甚至第三步。
只要你能够做到这样子,说明你的阅读就起到效果了,这就是提升阅读能力的体现。
 知识|想通过阅读提升自己能力,用这六个技巧,就能让你看书有所得
文章图片
技巧六,运用回想和复习巩固知识
如果你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必须要符合两个条件
1,思考印象特别深刻;
2,知识重复刺激大脑;
如果没有做到这两点,那也就说明,你没有让知识上升到大脑学习的第二步和第三步。过不了多久,刚形成的神经元联结很快地就会被清除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