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说情感|清朝漕粮:清朝如何用漕粮进行赈灾?官府如何处置多出的漕粮?( 三 )


偶尔 , 也会将漕粮截留在征收省份之外的地区 , 但这种情况很少 , 我所发现的只有10个例子 , 都是在1710年—1748年间 。 一般来说 , 是将漕粮就地留用 , 或是全部运往本省内的其他受灾地区 。
徐说情感|清朝漕粮:清朝如何用漕粮进行赈灾?官府如何处置多出的漕粮?
文章图片
图8:清朝漕运示意图
至于截留的漕粮数量 , 1740年代似乎是个转折点 。 大量截留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 这一趋势可能既反映了救荒制度的更有效率、更为慷慨 , 也反映了漕粮生产的发展 。 直到这个时期 , 我们才发现了更多的一年截用50万石以上的实例 。
1763年的一个奏疏赞美皇朝的这种慷慨大度之举 , "不惜截留"漕运以赈恤百姓 , 并提到 , 从1753年—1762年 , 共截留漕粮540余万石 , 发京仓米46万多石用于京城平粜 。 两项合计 , 即这10年共约截用漕米590万石 , 平均为每年应征数额的15%—20% 。 该奏疏还表达了对这种大量截留的担忧 , 认为这可能会影响京城仓储的供应 。
但是 , 我们发现 , 就在这之后的一些年里 , 截留漕粮的数量在迅速攀升 , 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
1763年为15万石 , 1764年为20万石 , 1765年仅直隶即60万石 , 1766年还是给直隶130万石 , 1771年给各省80万石 。
截漕数量直到这个世纪末仍比较高 , 一个省一次给30万石不足为奇 。 这一数量对于较大规模的赈济来说是可以起到显著作用的 。
徐说情感|清朝漕粮:清朝如何用漕粮进行赈灾?官府如何处置多出的漕粮?
文章图片
图9:清朝漕运示意图
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 , 漕粮不仅仍是救灾的重要粮食来源 , 而且随着常平仓的日益空虚 , 各地方官也越来越频繁地要求截漕以为救急之策 。 所以 , 这个时期对于朝廷储备的需求肯定日益增加 , 即使仅仅是由于人口增长 。
但是 , 漕粮的这种利用方法为时很短 。 在太平天国战争爆发(1851年)之前的约半个世纪里 , 漕粮北运越来越困难 ,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运河及其水运体系和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 坍塌毁坏 , 造成运河的淤塞难行 。
1826年 , 多数漕粮不得不经海运北上 。 尽管后来的25年里恢复了运河交通 , 但漕粮缺额越来越高 。 这不仅仅是由于运输问题 , 而且反映了漕粮征收日益艰难 。 从几篇文书中可以看出 , 漕粮征收制度最早出现严重问题可以回溯到1800年—1810年间 。
徐说情感|清朝漕粮:清朝如何用漕粮进行赈灾?官府如何处置多出的漕粮?
文章图片
图10:清朝漕运示意图
例如 , 众所周知 , 由于漕粮蠲缓和积欠 , 1804年差一点造成京城供应不足:如果不采取措施 , 到1806年初京仓就将缺粮百余万石 。 为了保证不中断自身供应 , 朝廷政府不得不从四川、湖南采买米90万石 , 同时动碾各省仓谷米40万石 , 一同运往北京 。 不久之后的1815年 , 这时的常平仓制度已经处于飘摇状态了 , 朝廷政府命令江西、湖北、湖南几省各动碾仓谷20万石 , 运往京师以补漕运的不足 。
实际上 , 从1801年以后 , 清朝政府用漕粮进行赈灾的做法即已在记录中基本消失了 。 除了直隶的两次行动之外(1823年40万石 , 1832年30万石) , 没有任何记载 。 即便有这类举动 , 显然也无法与18世纪那样的大规模调运相比——否则至少会留下少许踪迹 。 毫无疑问的是 , 到嘉庆朝末期(1820年) , 动用漕粮进行实物救灾的措施在荒政史上已经不起主要作用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