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定远舰33厘米铁甲出水,印证北洋水师战败真因,炮弹不足是误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炮弹|定远舰33厘米铁甲出水,印证北洋水师战败真因,炮弹不足是误传】
文章图片
1894年9月17日 , 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不期而遇 , 甲午大海战爆发 。 5小时后 , 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以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的代价退出了战斗 。
不过 , 因北洋水师主力战舰定远、镇远尚存 , 而日方旗舰松岛号却被击中弹药库爆炸起火丧失了战斗力 , 因此 , 上至李鸿章的奏报 , 下至北洋水师基层官兵 , 都认为“虽互有损失 , 而日船伤重先退 , 我军可谓小捷” 。
可惜的是 , 被清廷引以为傲的旗舰—定远舰挺过了黄海鏖战 , 却没能挺过“自家”重炮的轰击 。 1895年2月9日 , 由于威海卫岸防阵地失守 , 日军使用清军海防重炮向港内军舰猛轰 , 定远舰受重创 , 被迫自爆沉没 。
后世在分析北洋水师战败的原因时 , 大体有指挥失误说、战舰落后说、炮弹不足说等 。
其中尤以炮弹不足说流布最广 。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北洋水师外籍雇员回忆录的支持 。 1929年出版的《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称:“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定、镇二舰之八门主炮只有三颗实战用大弹 , 其余均为练习用小弹” 。
那么北洋水师失利真的是因为炮弹准备不足 , 限制了定远等主力战舰战力的发挥从而导致最终战败的吗?
事实上 , 北洋水师从未有所谓“实用大弹”和“练习用小弹”之分 , 光绪二十五年(1886年)五月 , 李鸿章在对丁汝昌的命令中特别交待:“打靶宜勤 , 用子较多 , 俟后凡操 ,通用中国子弹 , 留洋制之弹以备不时之需 。 ”
当时北洋水师的炮弹来源共有两处:一处是从海外购买的钢弹(进口弹) , 另一种则是由天津机器局仿制的生铁开花弹(国产弹) , 这两种炮弹都属于实战所用 , 而没有所谓练习之分 。
只不过进口弹质量虽好但价格昂贵 , 所以李鸿章特别嘱咐日常练习中用造价低廉的国产弹 , 而将进口弹留到战场使用 。
甲午海战爆发前20天 ,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下令将旅顺港库存弹药运至舰上时提到:“将定、镇两舰三十零半生炮用铜箍开花子一百五十颗 , 十五生炮用四倍长铜箍开花子一百颗 , 检发该船一律携带来威应用 。 ”
可见 , 仅定远、镇远305毫米主炮炮弹就有150颗之多 , 按照两艘主力战舰主炮平均每小时12发炮弹的射速计算 , 光这些从岸上调拨的库存炮弹就足以支撑6小时的海战 , 而这还仅仅是主炮炮弹数量 。
同年 , 直隶候补道徐建寅对北洋海军弹药库存情况进行了勘验 , 明确写道:“海军各舰炮弹共计5084颗 , 定、镇两舰305 毫米口径主炮炮弹为537颗” 。
所以 , 炮弹不足导致北洋水师败亡的说法纯属误传 , 真实的情况是国产炮弹质量参差不齐 , 影响了火炮射速 。 甲午海战的亲历者—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就说过:“大东沟之败 , 非弹药不足 , 乃器之不利也 , 中国所制之弹 , 有大小不合炮膛者 , 有铁质不佳 , 弹面皆孔……”
推荐阅读
- 宁姐聊历史|小兵操作失误打偏一发炮弹,却扭转战局,炮兵几乎全部阵亡
- 炮弹|法卡山战役,中越双方争夺了4年,如今法卡山是属于谁的领土?
- 日军|山东5代人住日军炮楼58年,墙壁厚72厘米,从弹孔通暖气花了20年
- 炮弹|因无炮可用留在后方休整,无意中发现日寇重炮,成为头号火力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