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坡肘子和苏东坡有无关系

成都东坡肘子和苏东坡有无关系
我就喜欢吃成都的东坡肘子 , 入口就化肥而不腻 。外地来成都的朋友和我一起边吃边问:东坡肘子是苏东坡发明的吗?出现这种想法很正常 ,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想法 , 以常理推测 ,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 , 而东坡肘子又是川菜名菜 , 之间肯定有关联 。真实情况是 , 他们之间毫无联系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 , 很多工厂、学校、机关避乱入川 , 四川的餐饮生意因此而蓬勃兴旺 。当时三个温江人吴喜渊、吴思成、吴世林;还有成都红牌楼的龙道三、李敬之 , 他们几个因为身份不同 , 眼光也就异于常人 。 吴喜渊为省府秘书、吴思成为征收处长、吴思成为酒坊老板、龙道三是乡长、李敬之行伍出身 。 几个凑到一起分析行情 。一致认为成都的川菜体系里面 , 缺乏一个以油水大、肥腻、肉多且不贵而见长的菜 , 这种菜可以满足那些进不起高档餐厅 , 且肚子里缺乏油水的消费偏低的食客阶层 。 这个菜的市场定位 , 就定位在中低端消费 。这是道冷门菜 , 他们觉得有戏 。他们五人各出一份股金 , 请来成都餐饮名师刘均林总负责 , 从温江请来行家牟秀文专做炖肘子 。给餐厅取名“味之腴” , “腴” , 即肥美之意 。餐厅的名字取了 , 这道菜的名字商量怎么取 , 温江本来有“温江炖肘子”和“温江炖肉”这两道菜名 , 如果沿用则无以区别特点和身份 , 吴喜渊是官员也是文化人 , 说苏东坡喜欢吃炖肉就叫他“东坡肘子”吧 , 众人一致赞同 。都知道 , 苏东坡不但是诗人、书法家 , 还是大文豪 , 还是大官 , 名动天下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 , 自己开荒、种菜养鸡 , 自己动手做菜 。 他做的“东坡羹”、“荠菜羹”在自己的诗赋里面有记载 。对于烧肉 , 东坡总结出“慢着火 , 少着水 , 火候足时它自美”13字烧肉经验 。当时著名书法家谢无量来就餐 , 看到招牌“味之腴”三字书法 , 问系谁所写 , 细询后来才知道 , 三个字是从苏东坡的书法中单独抠出来拼成的 , 怪不得 , 连书法家都看到字写得好 。“东坡肘子”后来生意火爆 , 和名字肯定有关 , 从营销学上说这叫“借势” 。东坡肘子从选料到制作 , 都是精挑细选 , 绝不马虎 。 所选肘子 , 每个不超过1.5市斤 , 皆为前肘 。 表面上不可有黑红斑 , 不可有一根残留的猪毛 , 专门有几个捡毛工人 。然后和鸡一起炖 , 炖至酥软 , 再加入雪山大豆 。 每个肘子分成四份出售 。东坡肘子的特点 , 原汤清炖 , 肉质酥而不烂 , 肥而不腻 , 汤浓酽醇厚 , 乳白鲜香 , 半透明的肘子浸入汤中 , “色香味”形成完美高度的统一 。日日顾客盈门 , 常常是想吃东坡肘子要提前几天预定 。后来厨师和老板产生摩擦 , 厨师看生意如此火爆 , 给自己的工钱不满意 , 于是自立门户取名“贵妃肘子” 。两家的做法一模一样 , 只是名字不同 , 但是“贵妃肘子”始终没有“东坡肘子”生意好 。原因也不复杂 , 就是名气不同 , 用现在的语言解释 , 就是“东坡肘子”含金量高 , 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 先入者已经扎根 , 再想改变很难 , 除非“东坡肘子”的质量、价格、口感出现大的变化 , 其本身的地位才会动摇 。“东坡肘子”七十年的江湖地位至今稳坐 , 但到现在这道菜已成普通市民和餐厅中的家常菜 , 虽是名菜 , 但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成都东坡肘子和苏东坡有无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