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难、看病难 谁帮老人迈过"数字鸿沟"?( 二 )


相关人士认为 , 在移动互联网社会中 , 缺乏话语权和学习能力的老人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 即使在家庭中 , 也隐约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 陆杰华指出 , 移动互联网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交往模式发生改变 , 面对面交往频率减少 , 这会对老年人精神上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
儿女常劝67岁的汪月梅 , 天热的时候别总往菜场跑 , 手机下单就行了 。 可她却说:“有时候真挺孤独 , 出门逛逛超市和菜场、排排队也是一种消遣 , 有时候碰上老熟人 , 一起聊聊天 , 其实挺好啊!”
即便顺利搭上移动互联网时代快车 , 空余时间多、辨识能力弱、网络安全知识不足的老年人也容易成为互联网诈骗对象 , 尤其对具有独立经济能力的老人而言 , 遭受互联网诈骗的后果更为严重 。
多向发力跨越鸿沟
不过 , 也有很多老年人拥抱智能手机 , 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如鱼得水 。 在B站上拥有超37万粉丝的江敏慈老人、抖音上短短15秒视频就有260万点赞与近10万评论的“时尚奶奶团” , 还有更多熟练使用语音聊天、移动支付的老年人在手机屏的“视”界中玩得不亦乐乎 。
“爷爷奶奶 , 我考了100分 , 老师又表扬我了!”手机屏幕传来小孙子稚嫩的脸庞和兴奋的话语 。 “好 , 继续努力!”卢老汉两口子开心地笑了 。 孙子从小跟着他俩生活 , 感情十分深厚 。 6岁起 , 小孙子离开河北平山农村老家 , 跟着父母到城里上学了 。 祖孙之间没法经常见面 , 儿子就给家里装宽带 , 买智能手机 , 帮着注册微信 , 教着怎么加好友、发语音、视频聊天……现在 , 一到孙子放学 , 老两口就拿起手机 , 等着和孩子连线 。
作为“国民级”应用 , 截至2018年9月 , 微信55岁至70岁用户已达到6100万 。 “想孩子了 , 就发个微信 , 等他有空了就会回我 , 打电话怕打扰他工作 。 ”年迈的父母正努力跟上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 拥抱新的社交方式 。
不过 ,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南京师范大学发展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谭顶良表示 , 除了公共服务给予老年人照顾之外 , 家庭中的代际支持和“文化反哺”也极为重要 。 对年轻人来说再简便的操作 , 在老年人眼里或许会是一座高山 。 要让父母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 除了买“硬核”产品 , 更要有足够的耐心 。
近日 , 浙江杭州一个姑娘 , 为了教会外婆使用微信 , 制作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书 。 说明书字迹工整 , 内容详细 , 图文并茂 , 家里没人的时候 , 外婆也能自己操作 。
前两年 , 小周也帮着注册账号 , 教母亲学会了使用支付宝 , 母亲现在常常只拿个手机和购物袋就出门了 。 老年人常用的手机软件 , 易用性也在不断提升 。 如支付宝推出“关怀版”小程序 , 集合扫码、付款、缴水电费、挂号问诊等老年用户最常用的功能 , 字体醒目 , 使用方便 。
早在2016年 , 北京顺义老年大学石园西区分校应学员要求开通手机班 , 立刻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 , 许多老人不辞辛劳专程赶来 。 从安装手机应用到扫码点餐 , 从网购车票到防网络诈骗 , 一应俱全 , “银发一族”学得十分着迷 。
修电梯也要有楼梯 , 装电灯的同时也要备有蜡烛 。 陆杰华表示 , 帮助老年人更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 , 除了在技术开发中更加注重其需求和习惯外 , 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方面 , 对无法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提供多元选择和替代方案 。
采访人员走访调查发现 , 在北京 , 对老年人常去的一些场所 , 如超市、医院等 , 如没有智能手机导致无法扫码登记健康信息 , 可以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登记身份证、电话、住址等信息 , 如有人同行 , 还可以请他人代扫码 。
预计到2025年 , 中国将有约3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 。 在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 步履蹒跚的老人有“慢”的权利 。 除了帮助老人融入移动互联网世界之外 , 也要接受他们老去的事实 , 在移动互联网方式之外 , 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 。
本报采访人员 康 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