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脱贫攻坚万里行】丙中洛脱贫户:安居乐业不忘党的恩情

:原题为_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脱贫攻坚万里行】丙中洛脱贫户:安居乐业不忘党的恩情。
秋收季节 , 李兴光和妻子每天早早地离开双拉安置点新屋 , 骑摩托车 , 过铁索桥 , 至怒江对面山脚 , 停好车 , 爬上山 , 收割玉米、草果等 。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脱贫攻坚万里行】丙中洛脱贫户:安居乐业不忘党的恩情】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脱贫攻坚万里行】丙中洛脱贫户:安居乐业不忘党的恩情
文章图片
采访人员沿着七拐八弯的石头路 , 登上山腰树林深处 , 一栋高高的吊脚木板屋陡然出现在头顶 。 楼上走廊晾满衣服 , 楼下一群鸡低头刨食 , 一头猪躺在猪圈 。 这是李兴光祖辈几代人居住的地方 , 屋旁玉米地用竹木、铁丝围起来 。
自从全家搬进山下双拉村异地安置点 , 这栋残旧发黑的木屋经批准改成“生产用房” , 供他们上山劳作时歇脚 , 偶尔也可以过夜 。 但是 , 毕竟故土难舍 , 他们只要有空 , 总喜欢来山上木屋坐坐 , 找点活干 。
“这一片处在生态规划线之下 , 允许种庄稼 。 我们家种了七八亩玉米和荞麦、70多亩草果 。 ”50来岁的李兴光光着膀子坐在门口 , 笑眯眯地说 , “我们这个村民小组叫吓卡村 , 57户都是怒族 , 属贡山县丙中洛镇双拉村委会 , 现在都搬下山了 。 ”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脱贫攻坚万里行】丙中洛脱贫户:安居乐业不忘党的恩情
文章图片
交谈中得知 , 李兴光一家4口 , 大儿子在外打工 , 小女儿在镇里读初三 。 他们是2013年建档立卡户 , 2018年搬到双拉安置点一栋80平方米新屋 。 “新房子好 , 不怕下大雨、出危险 , 只是不能喂猪、养鸡、种菜 , 有点不习惯 。 ”李兴光说 , 他和妻子平时每天上山喂鸡、喂猪 , 从安置点到山脚 , 骑摩托车得半个小时 , 走上山又得半个小时 。
今年7月 , 李兴光一家脱了贫 , 日子越过越好 。 他担任吓卡村民小组组长 , 经常开会、搞活动 , 不能出去打工 , 但每月可领取200元补贴 , 今年增加到每月400元 。 大儿子打工 , 每年收入3万多元 。 这样 , 加上家庭种养收入、退耕还林补贴 , 一家年收入有四五万元 。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脱贫攻坚万里行】丙中洛脱贫户:安居乐业不忘党的恩情
文章图片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处怒江大峡谷北段 , 人口3.5万 , 其中贫困人口占两万多 。 “这些年 , 全县异地安置贫困户7000多人 , 涉及26个行政村;安排福利性岗位护林员3000多人 , 每人每月补贴800元 。 ”贡山县副县长李海清介绍说 。 他是广东珠海市金湾区政协副主席 , 受组织派遣参与东西对口帮扶工作 。
夕阳西下 , 山里干活的村民陆续回到各自的生产用房 , 林梢飘起缕缕炊烟 。 每栋吊脚木屋下面都聚集一群群鸡、鸭 , 楼上储物间堆满金灿灿的玉米棒 。 室内布局大同小异 , 正中间是火炉 , 四周摆着厨具、眠床、木凳、电视 。 村民们告诉采访人员:“这里冬天特别冷 , 没有火炉很难过 。 ”
距离李兴光家不远 , 有块平地 , 建了一排砖瓦房 , 房顶写着“双拉村吓卡小组活动室” 。 大门敞开 , 里面空空 。 门前水泥操场 , 立着一个篮球架 。 一位小伙子穿着背心、短裤 , 在撒食喂一群鸡、鸭、猪 。 他说:“村民搬下山了 , 喇叭没人修 , 很久不响了 , 因为山下有了新的活动室 。 ”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脱贫攻坚万里行】丙中洛脱贫户:安居乐业不忘党的恩情
文章图片
李兴光木板屋前电线杆 , 插着一把小小的五星红旗 , 在绿色树林中特别显眼 。 “政策好 , 生活好 , 不能忘记党的恩情 。 ”他不无遗憾地告诉采访人员 , 他们村民小组有7个党员 , 但自己还不是党员 , 希望今年能申请入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