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文人风骨

由于现在中国人的心灵干枯 , 社会冷漠 , 文章教条 , 一说“风”字想起的就是狂风恶浪 , 整风运动 , 风云人物这些生硬到令人恐惧的词语 , 而很少知道风还有风流旖旎的一面 , 像风马牛不相及 , 虽不相及而还是相当温存 。至于魏晋风度 , 文人风骨那就是很好的褒义词了 , 尽管二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 风度主要指像清风或轻风一样的姿态 , 而风到骨子里那就不是一种姿态 , 而是一种像骨头一样的态度 , 总而言之风骨优于风度 。 当然魏晋风度也不乏有文人风骨者 , 如嵇康就是 , 广陵散虽绝 , 而嵇康永存 。但不论魏晋风度也好 , 文人风骨也好 , 主要还是指文人 , 我们一说某文人具有魏晋风度或文人风骨 , 他肯定喜不自胜 , 至于是也不是那不重要 。 撇开风度不说 , 就说风骨 , 风而到骨 , 那是很硬的 , 这个硬只有从磨难中才能看出来 , 安乐窝、温柔乡、富贵地是看不出来的 , 所以风度可以轻松取得 , 而风骨那要伴随着生与死、贵与贱、贫与富 , 甚至铁与火的考验 , 嵇康正是伴随着这些考验才从风度升华为风骨的 。中国历史上讲很多文人傲岸、奇崛、凛然、庄肃、不苟、高洁、守死善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都是说的文人风骨 , 甚至酸腐、迂腐、石头掉到茅缸里——又臭又硬也基本上是说文人风骨 。 而古代具有这样风骨的文人比比皆是 , 远的如曾子、孟子、陶渊明等 , 近的有章太炎、鲁迅、闻一多等 , 他们成为捍卫中华民族高贵精神的长城 , 成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旗手 , 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高标 。但遗憾的是1949年以后中国文人风骨几近消亡 , 其间大概只有梁漱溟先生、陈寅恪先生艰难的维持着文人风骨的门面 , 不然的话文人风骨就成了文人枯骨 。 其间大批文人成了人随王法草随风的草 , 不住的检讨、不住的反省、不住的自我改造、不住的自我侮辱、不住的批判朋友、不住的向权势靠拢、不住的追名逐利、不住的蝇营狗苟、不住的脱胎换骨、不住的自轻自贱 , 以至于全无血性 , 斯文扫地 。 由于文人风骨的全线垮塌 , 文人风度也成为了古董 , 甚至变态 。 就是一些在民国时期很有风骨的文人1949年之后也晚节不保 , 如郭沫若先生、冯友兰先生在民国时期都是铁骨铮铮的文人 , 但1949年以后也难免人有微词 。我说这话不是要把人逼向绝路 , 只是想说明文人风骨也是相对的 , 人不是钢铁之躯 , 人不是畜生 , 人都有七情六欲 , 人都面临开门七件事 , 人都有父母妻子兄弟 , 人都要承担养老抚幼的责任 , 人都有活着权力 , 而在1949年以后文人都要面临严酷的抉择 , 为了风骨可能所有的都会失去 , 包括生命 , 甚至想死也死不成 ,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责怪文人们没有或者失去风骨了 。 这说明要人保有尊严的活着就不要把人逼向绝路 , 要让文人保持风骨也不要把文人逼向绝路 。 什么样的社会都需要温存 , 不能整天批判、打杀、斗争 。把文人逼向绝路的人自己首先就不是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