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代文人写的近体诗真是不敢看 , 貌似引经据典 ,摇曳生姿 , 其实是扭捏作态 , 无病呻吟 。都什么时代了 , 视频通话已经普及 , 还用“鸿雁传书”;电子支付已经广泛使用 , 还用“金龟换酒” , 满篇的“兰舟炊烟折柳” , 反复用“紫台青冢玉露” , 闻不到一点时代的气息 , 感觉不到现实社会的脉搏 。 食古不化 , 只见古时明月 , 不见今日高楼 。 如果说他的诗是古人所作 , 也不会有人怀疑 。 这种无法证明是不是抄袭古人的作品 , 发出去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吗?请看下面一首七绝:《诗两首》(之一)超腾鹰隼竟无伤 , 逐影韩卢徒陆梁 。 辛苦为谁琼殿里 , 清砧捣落满天霜 。请问读此诗 , 能感觉到这是今人所作吗?正是:山寨古诗超仿真 , 只见平仄不见心 , 生僻古词装高冷 , 疑似唐宋穿越人 。最近听到一位大学古汉语专业的教授谈写近体诗的诀窍:新词绝对不能入诗 , 他会破坏(你写的)近体诗的美感 。 现在的古文 , 已经停封了 , 不再引进新词 , 新词入诗会破坏古诗文的自洽性 。真的如此吗?这不是说近体诗要自绝于时代的发展吗?真是惊天高论 。 古人也知“诗文随世运 , 无日不趋新”(清-赵翼《论诗》) , 咱们的教授怎么啦?时代在前进 , 历史在发展 。 作为时代和历史反映的诗歌 , 也要与时俱进 , 适应新时代 , 反映新生活 , 否则就没有什么生命力可言了 。一部诗歌发展的历史 , 也是不断吸收新词的历史 。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 , 新事物层出不穷 , 科技的 , 外来的 , 网络的 , 现实生活中的新词汇也在不断产生涌现 。诗人或诗歌作者要写出反映这一时代的作品 , 就要掌握和采纳运用好这些新词汇 , 如果继续用那些已经过时了的陈词烂调 , 那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生活在新时代 , 却要吃唐宋时代的芝麻谷子 , 身体能健康脸色红润吗?白话写(入)古诗应该是方向 , 但是这个过程应该是很漫长 , 很痛苦的探索过程 。 唐诗宋词不也是诗歌发展了上千年 , 才完善成型的吗?新词不入诗 , 近体诗就得不到新生 , 得不到发展 , 只能像植物人一样的“活着” 。新词入诗就那么难吗?看看革命先烈杨超写的《就义诗》 , 大义凛然 , 也巧妙的运用了政治性新词 。满天风雪满天愁 , 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 , 三年归报楚王仇!再看看恽代英的《狱中诗》 , 照样让人读的热血彭拜 。《狱中诗》——恽代英浪迹江湖忆旧游 , 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 , 留得豪情作楚囚 。
《七律·长征》1935年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难怪 , 革命者都是有创新精神的人 。 不像现在的写古诗词的人 , 只会照着唐诗宋词的大葫芦学画瓢 。 他们也许不缺乏文字底蕴 , 缺乏的是探索精神 。为了近体诗的前途虑 , 新词不是不宜入诗 , 而是要不断入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一语天然万古新 , 豪华落尽见真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