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李铁的“中国人口过剩论”错在哪里?

作者|梁建章(携程创始人、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黄文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前不久 , 经济学家李铁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面临的是长期过剩 , 而不是供给不足 。 人口过多 , 导致发展面临的短板难以补齐 。 ”我们认为 , 上述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 而且其貌似专业的观点极具误导性 , 我们很担心类似观点有可能继续拖累整个人口政策改革的进程 。梁建章:李铁的“中国人口过剩论”错在哪里?
梁建章李铁是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 他提出的要加快城镇化的建议和在相关领域的贡献非常值得认可 。 但是他在人口经济方面的论述却似是而非 , 近几年多次发表“中国人口过剩”的观点 。 比如他说中国还有“八亿农民 , 人均耕地一亩多 , 所以还有很多过剩人口” , 其实最近几年去过农村的人都知道 , 农村的年轻人绝大多数早已在城市打工 , 从事农业的大多是老人 。李铁说因为这些(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还没解决 , 所以导致中国就会有长期过剩的人口 。 言下之意 , 如果人口少了 , 这些人的就业就解决了 。 实际上 , 这种把就业和人口关联起来的思维 , 是非专业人士经常犯的错误 。 人口既是劳动力 , 但同时也是消费者 , 会创造需求和就业机会 , 这是经济学的常识 。 照李铁的逻辑 , 地广人稀的俄罗斯还会有失业问题吗?至于人口密度远高于中国的韩国 , 就要普遍失业了吗?如果研究一下人口和失业的经济理论 , 再研读一下各国的数据 , 不难得出人口和就业率高低基本无关的结论 。“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将面临着过剩 , 因为它会出现技术替代” , 这个观点是非专业人士非常容易因想当然而犯错的观点 。 主流经济学家对此的观点是 , 技术进步会取代一部分工作 , 但是又会创造很多工作 。 一百年前 , 大部分人还在从事农业 , 后来大部分人从事制造业 , 现在大部分人从事服务业 。 未来有更多的人从事创新、文化、娱乐、医疗和护理的行业 。 技术越进步 , 人口对资源的消耗就越小 , 人口多的负效应也就减小 。 技术越进步 , 人口多所带来的创新和需求的规模效应就更加明显 , 人口的正面效应就越大 。 所以人口在当代会成为财富而不是负担 。 随着技术进步推高了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 , 在逻辑上 , 各方更应该珍惜人口规模带来的正面效应 , 担心人口萎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李铁还说 , “老龄化这个问题不是不能得到解决的问题 , 何况我们现在离日本还有20年的差距 , 而且这20年差距仅仅是说我们现在看老龄化率上是20年差距” 。 李铁对于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判断完全错误 , 中国现在老龄化程度跟日本差20年 , 但是任何人口政策改革的效果往往会有20年的延迟性 , 因为多生一个小孩 , 或者少生一个小孩 , 要小孩长大工作了才会对经济有影响 , 所以经济的影响有二十年的延迟 。 我们已经无法改变今后20年有多少年轻工作人口 , 二十年后我们已经必然面临和日本现在一样严峻的人口形势 , 我们所能做和必须做的 , 是防止这种趋势恶化下去 。 扣除二孩生育堆积效应 , 我们现在的生育率比日本还要低很多 , 日本的生育率1.4 , 中国的自然生育率只有1.1左右 , 未来的问题比日本还要严重得多 。 面临如此悲观的形势 , 李铁怎能轻描淡写地认为还有几十年时间来解决问题 。 其实 , 现在还有任何理由不完全放开生育吗?中国生育率几乎是全球最低 , 我们还是极少数限制生育的国家 , 就像一个瘦骨嶙峋的病人还在吃减肥药 , 居然还有些人对此丝毫没有紧迫感 。李铁又说 , “(中国和日本老龄化问题)而且这20年差距仅仅是说我们现在看老龄化率上是20年差距 , 要把人口基数纳入进来的话 , 可能不是20年 , 可能是30年到50年的差距” 。 言下之意 , 中国因为人口基数大 , 所以低生育率就不是问题 。 但是主流经济学观点是 , 老龄化指标是指每个年轻人口所需要抚养的老人数量 , 跟人口基数没有关系 。 人口基数大 , 年轻人固然多 , 但老人的数量也多了 。 只要人口抚养比上升 , 中国就不得不大幅度延长退休年龄 , 或者大幅度加重税负 , 来弥补养老社保基金的巨大亏空 。总之 , 李铁中国人口长期过剩的论据是错误的 , 论证过程很具误导性 , 结论当然也是完全错误的 。 我们认为 , 除了以上错误以外 , 李铁还忽略了人口经济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 就是人口多带来的创新和国力的规模效应 , 也就是说人口越多 , 市场越大 , 人才越多 , 就能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 , 从而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强的国力 。 尤其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 , 得益于美国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人才规模 , 中国和美国两国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产业几乎碾压世界其他国家(详见后文) 。 中国的发展短板并不是因为人口过多 。 相反 , 人口众多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的有利因素 , 更是中国的核心优势 , 我们应该尽量维持而不是消减这种优势 。目前的现实是 , 中国过去三年出生的人口正在以每年3%的惊人速度递减 , 未来随着现在这批年轻人面临更高的房价、工作和子女教育的三重压力 , 生育率还会继续下降 。 毫不夸张地说 , 中国将面临无比严峻的低生育率危机 。 在这种形势面前 , “中国人口长期过剩”的论点可谓是“谬以千里” 。附录:以下 , 我们再详细论述一下几个和李铁完全相反的观点:一、人口增加并不会加重就业困难二、技术升级不会导致人口过剩三、现代科技让人口规模更加重要四、减少人口数量无助于提高人均收入一、人口增加并不会加重就业困难从李铁的表述来看 , 他似乎认为劳动力过剩是因为人口过多 。 但实际上 , 劳动力是否过剩是相对工作机会而言的 。 所有的工作机会都来自人的需求 , 人口多会导致需求大 , 于是工作机会也变多 。 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超过欧洲和美国的总和 , 但中国人口总量也更大 , 衣食住行的需求也更多 , 因此工作职位也多于欧洲和美国的总和 。整体而言 , 人口规模对就业的影响为中性 , 但略偏正面 。 这是因为人口越多 , 求职者与工作机会越容易匹配 。 比如 , 在人少的地方 , 一个有表演才华的人 , 因为观众太少也许只能把表演当成爱好 , 但到人多的地方就可能成为一个专业演员 。 再者 , 人口多的社会复杂性更高 , 容易孕育新的工作机会 。 如果中国人口只有现在的1/5 , 教师、售货员、出租车司机这些职位可能也只有现在的1/5 , 但航天、高铁这类唯有人口大国才能支撑的行业职位可能就不存在了 。 过去30多年 , 中国人口从内陆到沿海 , 从乡村到城市 , 从小城市到大城市 , 都是从人少往人多的地方迁徙 。 这也印证了 , 人口越多 , 就业反而可能越充分 。这种关系可从数据中得到印证 。 下左图显示 , 在全球180个有数据的国家和地区里 , 人口密度越大的国家失业率明显更低 。 其中 , 地广人稀的阿根廷和俄罗斯 , 失业率分别为10.6%和4.3% , 远高于地少人稠的日本(2.3%)和德国(3.1%) 。 而下右图显示 , 在中国27个省区里 , 人口密度与城镇失业率关系微弱 。 如果不考虑因为人口密度太低而情况相对特殊的几个民族自治区 , 人口密度与城镇失业率呈明显负相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