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当互联网公司逐渐“富士康化”( 二 )


1988 年富士康在深圳建厂 。 虽然有着比 996 更严苛的管理制度 , 但是高薪水对于内地农民工来说依旧有着不小的诱惑力 。
靠着低廉的人力成本 , 这家著名的代工厂接到了夏普、苹果这样的订单 。 如果不是富士康员工的几连跳 , 可能业界对于这家公司的理解也只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代名词而已 。
互联网时代 , 是否自主研发并不能成为是否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标准 , 而要看到企业最大的成本来自于哪里 。
在一次内部信中 , 张一鸣表示几乎没有哪个行业领头的公司是控制人力成本来实现领先的 。 他引入了一个投资概念:ROI(投资回报率 = 利润 / 投资) , 他认为人力不是成本 , 而应该看回报和产出 。
人力投入 , 成为这个没有 ego 的大脑里的一个精密算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
通过高昂的工资 , 提高企业的冗余率 , 加快产品的开发迭代 , 再通过这样大力出奇迹的"饱和攻击" , 迅速建立"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 让市场上的竞争者措手不及 , 并很快望洋兴叹 。
在这里 , 产品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作品 , 而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 从研发到运营都有着基本的模式 , 每个人在这里的角色类似于车间里的工人 。 拧一个电子器件 , 和做一个产品的 UI 元素有什么区别?画一个电子元件图和画一个 PRD 到底有什么区别?
好像也不太明显 。
这个国家飞速发展 , 劳动力主力 , 正在从体力向脑力的变迁 , 是这个时代进步的标志 。 拿着每月上千元的房补和每天 100 元的饭补 , 日子比车间里惬意许多 , 却也时不时冒出一个逃到日本经营民宿的年少成名的代码天才 , 或是被查处一个贪污上千万的字节跳动伙食负责人 , 似乎也在提醒我们思考 , 生活真的变得更好了吗?
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里也曾创造过奇迹:十六七岁的湖南农民从车间工人干起 , 一步步走到台资企业的管理层去 。 凭借着在富士康用身体换来的钱 , 残疾员工在 90 年代的深圳买了楼.......
谈论盖房 , 攒钱 , 结婚 , 下了班去哪个美发店的富士康员工 , 和谈论首付、存款、相亲、996 的互联网年轻人 , 穿越了时空 , 达到了某种一致性 。
上两周班只休一天的富士康 , 和 996 的互联网公司 , 都有着泰勒制的影子 。
泰勒制管理制度 , 是将工人的动作和时间进行仔细分析与标准化 ,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工效率 , 但将工人看作流水线上的一个机器零件 , 抑制了人性和情感 。
在这个系统里 , 2013 年 4 月 24 日到 27 日仅 4 天内 , 郑州富士康有两名员工跳楼 。 接着 , 频繁爆出富士康员工跳楼新闻 , 轰动社会 , 被称为「富士康十连跳」 。
军人出身的郭台铭 , 给公司制定了军事化管理的制度 , 试图让每个人都像一颗严丝合缝的螺丝钉一样嵌入这个系统 , 十连跳标志着这个系统里的「人」 , 开始反思了 。
而十几年后 , 白领们也在被PUA , 公司们声称 996 是福报 。 一位重病的大厂员工 , 被上级、HR 强硬开除 , 甚至动用保安推搡出办公区 , 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
小镇青年们以为努力学习、考上 985 , 就可以避免和初中没毕业的同学一样去富士康接受剥削 。
但是在这个节点上 , 他们又相遇了 。
在职场文化上 , 字节跳动和富士康同样是「对事不对人」 , 人被简化成了 KPI , 和任务无关的个人因素忽略不计 , 个体特征不再重要 , 大家成为大工业和大数据时代的一环 。 谁都不能出岔子的 peer pressure , 足以让链条紧紧咬合、绷住 。
正如最近陷入讨论的《陷在系统里的外卖员》一样 , 一串代码构成的系统里 , 外卖员不得不和时间赛跑 , 有时候甚至和死神擦肩而过 。
归根结底 , “系统”的问题 , 是学者马克斯韦伯眼中的「现代性问题」:一种进步和发展带来的 side effects 。
在韦伯的学术观点中 , 提出的一个影响人类的核心命题 , 那就是「工具理性」和「现代的铁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