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国青少年抑郁患病率显著提高:孩子成长中的焦虑情绪,一定要重视

近日,关于抑郁症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隐形杀手」。
据央视网数据,抑郁症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病。
同时,各项研究数据又都表明,近年来,患抑郁症群体的年龄正在急剧下降,青少年抑郁症频发。
 提高|中国青少年抑郁患病率显著提高:孩子成长中的焦虑情绪,一定要重视
文章图片

美国著名的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在前两年曾过一个调查,发现2007年-2017年间,美国12岁-18岁之间的青少年,有过重大抑郁问题的青少年比例,从8%增加到了13%。这意味着,有严重抑郁症的未成年人增加了120万。
与此同时,5岁-11岁之间的美国儿童自杀数量增加了1倍。在2007年-2015年之间,美国儿科急诊室接待的自杀案例,从58万例增加到了110万例,其中超过40%都是年龄小于11岁的儿童。
近年来,中国的抑郁症群体也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有研究表明,中国10-24岁的青少年、青年抑郁症患病率在2005年-2015年间显著增加,接近全球1.3%的患病率。
 提高|中国青少年抑郁患病率显著提高:孩子成长中的焦虑情绪,一定要重视
文章图片

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很多人不明白,儿童没有成年人的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童年本该是他们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抑郁呢?
抑郁症的爆发,与基因遗传、天生性格、家庭经历等都有关系,同时,它更有着深刻的时代因素。在我们这样一个追求物质、成功与效率的时代,家庭养育、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都在造病。
尤其是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更容易使家庭教育走向两个极端。
一端是管束与强求,强求孩子学习、听话、优秀,给孩子造成了许多心灵压抑,当压抑到一个极限,就会爆发为叛逆,有许多孩子在青春期,暴露出抑郁症状作为一种反叛形式,因为只有这能打垮无比强硬的父母。
另一端则是放纵与溺爱。在父母的溺爱之下,许多孩子心灵幼弱,不敢与世界接触,害怕与人相处,习惯于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
强求与溺爱也表现为父母对孩子过度限制、过度保护、过度给予。
 提高|中国青少年抑郁患病率显著提高:孩子成长中的焦虑情绪,一定要重视
文章图片

如何引导和预防?
1、强求孩子学习、听话、优秀造成的抑郁情绪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父亲曾经发出感慨:「得抑郁症的孩子,往往都是好孩子。」
某抑郁症亲子营的参与者,多数来自各地重点中学,原本成绩优异,带病帮忙的志愿者,也不乏哈佛等海外名校的学生。
其中一名男孩,生来敏感,中考失利,6分之差,让他的学籍只能挂靠他处,高二一次考试崩了,就再也没去学校。他的爸爸经常把「考不上清华北大,就是社会渣滓」挂在嘴边。
一个微博博主写到,他刚刚刷到一个医生复诊患抑郁症的孩子,小孩在看书,医生说:「这孩子真用功」。然后孩子的母亲,紧接着说了句「用功,假用功」。医生急得跳脚:「又说了又说了......」
家长们真的不理解,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甚至在确诊之前,只觉得孩子是装病、矫情、任性、逆反。虽然抑郁症并不完全是家庭因素导致,但青少年确实在这方面获得的支持极少。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求——能力、自主感和亲密感。当今儿童在学习的同辈竞争、长辈压力和升学氛围中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而情感世界却是一片荒芜。
针对强求孩子学习、听话、优秀造成的抑郁情绪,最重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真正的理解,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从他们的感觉出发,认同并接纳他们的所思所想,坚持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互动和交流。
2、源于放纵和溺爱的焦虑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儿童时期,儿童最容易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就是焦虑,如果焦虑处理不好,则会变成通往其他心理疾病的「地狱之门」。
【 提高|中国青少年抑郁患病率显著提高:孩子成长中的焦虑情绪,一定要重视】而家长的某些行为,非常容易加剧孩子的焦虑。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Eli Lebowitz发现,当孩子出现类似恐慌这样的焦虑症状时,家长往往会产生「妥协适应」(Accommodating Behaviors)——也就是说,为了缓解孩子的焦虑症状,家长会主动做出某种行为。
比如,孩子怕狗,家长看到狗时,就带着孩子绕道走;孩子怕黑,家长就带着孩子和自己一起睡觉。
这些都是典型的妥协适应行为。
这里有一个常见的妥协适应行为清单,您可以对照着看一下,作为爸妈,自己有没有这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