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翁老头|历史故事——仁宣之治下的隐患

朱瞻基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 , 虽然在位时间仅有短短十年 , 却被誉为继朱元璋和朱棣之后最有作为的帝王 。 朱瞻基是一位善于纳谏的皇帝 , 在施政时 , 朱瞻基既懂得怎样授权 , 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 。 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 , 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 。 比如在即位之初 , 他听从阁臣、大学士杨荣的建议率兵亲征 , 平定了怀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乱 , 维护了皇室内部的稳定 。 朱瞻基还听从杨士奇、杨荣等人的建议 , 停止对交趾用兵 。 虽然他在对待失职的官员时是严厉的 , 但除了惩罚宦官外 , 他很少判处死刑 。 宣德四年(1429年)秋天 , 30岁的朱瞻基无法忍受满朝文武的生活作风日益败坏 , 决定在全国裁汰官妓 , 严肃法纪 , 于是发动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扫黄运动 。 朱瞻基对旱涝和蝗虫灾区采用各种各样的救灾措施 , 诸如免税一至二年 , 减收田赋二至四成 , 分发免费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以吸引难民重返家园 。
讲故事的翁老头|历史故事——仁宣之治下的隐患
文章图片
朱瞻基的在位时期是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 , 没有党派之争 , 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 。 可以说 , 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最为融洽、政治相对清明、社会较为和谐、经济稳步发展、边防比较稳固的时期 , 基于此 , 所以史家把这段时期称为“仁宣之治” 。 然而 , 朱瞻基有些改革同样给明朝的衰弱埋下了隐患 。
明太祖朱元璋在汲取了前朝教训之后 , 为了防止宦官干政 , 在建国之初曾对宦官作了种种限制 , 例如规定不许宦官识字 , 不需许兼任外臣 , 任职不许超过四品等等 。 然而 , 不许宦官识字这条却在明宣宗时期被打破 。 朱瞻基为了保障宦官能够帮助自己处理文件 , 尤其是皇帝的私人文件 , 并成为皇帝和朝廷官员交流的桥梁 , 在宣德元年(1426年)于宫内设立“内书堂” , 挑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入堂读书 , 使得宦官可以接受正规的教育 。 宣德三年(1428年) , 朱瞻基又指定由翰林学士在内书堂教授宦官 。 这一改变 , 使得许多宦官能够粗通文墨 , 有的甚至学有所成 , 甚至能够达到学识通晓古今 , 拟旨援笔立就 。 后来 , 朱瞻基又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 协助自己处理公务 , 其中秉笔太监负责代替皇帝行“批红”之权 , 而司礼监则负责最终的审核盖印 。
讲故事的翁老头|历史故事——仁宣之治下的隐患
文章图片
从朱瞻基的执政表现看 , 他是一位相对宽厚仁慈的君主 , 就是这样一位皇帝 , 仍逃不了言官的指责甚至谩骂 。 作为言官或者内阁成员 , 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监督皇帝 , 由于朱瞻基的仁厚 , 以至于那些大臣们更加肆无忌惮 。 为了确保皇权的绝对唯一 , 朱瞻基决定借助另一批人的力量 , 这就是宦官 。 在朱瞻基做太子的时候 , 就只有宦官陪伴左右 , 这些宦官对他很好 , 并且言听计从 , 对于朱瞻基来讲 , 这些宦官就好似家人一般 。 面对大臣的步步紧逼 , 朱瞻基左右四望 , 眼前的就只有听话的宦官 。 虽然朱瞻基很清楚启用宦官的危害 , 也清楚为什么太祖禁止宦官干政 , 但对比那些士大夫 , 他更相信宦官 。 朱瞻基时 , 他尚且能够将宦官置于控制之内 , 然而一旦皇帝怠政 , 宦官便能迅速通过“批红之权”来干涉朝政 , 并利用与外廷之间的桥梁作用 , 对外廷形成压制 。 明宣宗之后 , 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便是典型恶果 。
讲故事的翁老头|历史故事——仁宣之治下的隐患
文章图片
在洪武年间 , 朱元璋作为最高统治者 , 他废掉了丞相制度 , 作为交换 , 他必须每天忙碌到深夜 。 因为没人帮他处理政务 , 权力全部集中在他一人身上 。 朱元璋出身平民 , 不怕苦不怕累 , 勤劳程度超越所有明代的皇帝 。 但他也不是超人 , 由于需要处理政务数量是巨大的 , 他设置了殿阁大学士 , 这就是内阁的前身 。 然而朱元璋设置这些内阁大学士 , 只是处理政务的参谋人员 , 还没有之后的票拟的权力 。 到了永乐年间 , 朱棣正式设立的内阁 , 朱棣他勤奋的程度显然不能跟他父亲相提并论 , 必须有人来帮助 , 但朱棣皇位来之不易 , 自然对内阁权力严加控制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皇帝的勤奋程度越来越差 , 权力就下放得越来越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