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做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二 )


一路奔跑 , 一路攀登 。为了让预研项目能够早日试验 , 陈定昌一天跑五六家单位 , 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 。受领这项神圣的任务 , 陈定昌深深地感到:“科学就是要创新 , 要不畏艰难 , 才能有所作为 。”
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和国防安全的重要项目 。每一种方案的突破 , 每一个关键技术的攻关 , 科研人员都要披荆斩棘、全力冲锋 。
陈定昌的执着与努力 , 让他脱颖而出 。激光雷达项目的成功 , 只是陈定昌前瞻性眼光和创新胆识的初步显露 。
1996年 , 陈定昌担任首席科学家 , 又提出了新的目标 。他一方面深入一线 , 带领团队运用航天系统工程的办法 , 定下科学的目标 ,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 缩短与目标的差距;另一方面他竭力说服各方支持 , 甚至立下“军令状” 。
陈定昌认为 , 在关键核心技术、途径、方法的创新上 , 要瞄准未来10年或20年 , 必须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 思维要有前瞻性 , 抓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集成才会形成更加精良的装备 。他这种科学有效的指导思想 , 推动了相关专业的发展 , 让我国空天防御事业的建设发展驶入快车道 。
“小步慢跑是不行的 , 要迈大步子上台阶”
所谓战略规划 , 是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 。陈定昌就是一个致力于前瞻性策划、布局、引领方向的战略科学家 。
熟悉陈定昌的人 , 对他有3点印象:一是紧密跟踪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 , 捕捉新信息速度之快 , 对趋势之敏感 , 令人敬佩;二是擅长对信息进行真伪和优劣的鉴别 , 对事物判断准确 , 善于抓住重点;三是擅长发挥超前思维 , 物理概念强 , 善于做顶层设计 。这些特长 , 在他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
陈定昌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令人震撼——
“20年前走得不对 , 20年后就没有结果 。”
这是何等的气魄 , 何等的视野 , 又是何等的胆识!
“他的前瞻性设想是出了名的 。”陈定昌身边的人这样评价他 。1984年 , 陈定昌出任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部主任 , 他全面规划和未雨绸缪的意识更强了 。以陈定昌为代表的一些专家 , 开始前瞻性地提出某型防空导弹系统的设想 。该设想得到了任新民、梁思礼、陈怀瑾等专家大力支持 , 他们建议该型号要由二院来搞 。二院科研工作者不负众望、集智攻关 , 成功完成了这一难度空前的科研任务 。
然而 , 陈定昌不满足于此 。
在研制该型防空导弹系统时 , 他已经将眼光瞄向了技术更超前的新型防空导弹系统 。陈定昌常说:“小步慢跑是不行的 , 要迈大步子上台阶 。”
陈定昌提出的空域和体系思想一直沿用至今 。他经常与同事们谈论航天器发展 , 同事们说:“当年他提出的发展规划设想 , 已被现实验证是富有先见之明的 。”
在航天器发展讨论中 , 陈定昌与大家“碰撞”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项目发展规划 , 这个规划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
在航天科工集团成立初期 , 担任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的陈定昌与专家们一起 , 带领科研人员 , 完成了多项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任务 , 推动了我国精确制导技术的快速发展 。
“科学家要有胆量 , 而无畏源于无私”
何为掌舵人?掌舵人就是要能够把握方向 , 站在全局 , 权衡利弊 , 有大家风范和大将风度 。他不仅站在本单位、本系统考虑自身的发展 , 更要站在国家的层面 , 谋划大战略、大规划 。
有人不解:“陈定昌为什么能做到眼光超前、思维超前?”答案是 , 他总能站在国家的层面、战略的角度 , 用一种大局观 , 脚踏实地地为国家安全进行谋划 。
“科学家要有胆量 , 而无畏源于无私 。”对他来说 , 最重要的是要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搞出新装备 , 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安全保证 。
原航天工业部部长李绪鄂送给陈定昌一个绰号:“陈铁嘴” 。其实 , 陈定昌并不是一个争强好胜、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 。身边的人都了解陈定昌 , 他平时待人随和 , 性格温文尔雅 , 说话慢条斯理 。只有讲到自己热爱的专业或者论证技术方案时 , 他才会变得异常严肃认真 , 话锋中带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