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缝实验|观察能影响客观世界,电子双缝实验有多邪?观察者效应可信吗?

双缝实验|观察能影响客观世界,电子双缝实验有多邪?观察者效应可信吗?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这是我们所知的基本常识 。
当一位朋友给我们递来一杯水 , 这杯水是热的就是热的 , 是凉的就是凉的 , 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意愿而发生变化 。 在宏观世界中 , 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 但在微观世界 , 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 不要觉得微观世界离我们很远 , 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宏观世界就是由微观世界所组成的 , 而微观世界又似乎遵循着一套与我们认知截然不同的规则 , 而这套规则就是量子力学 。
然而量子力学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争议 , 而争议的双方是以爱因斯坦和薛定谔为代表的波动派以及以玻尔和波恩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 。 而双方争执的焦点就在于电子的性质上 。 在以前 , 人们一直认为电子是一种粒子 , 但后来人们发现氢原子的电子只能运行于特定的轨道之上 , 要么处于A轨道 , 要么处于B轨道 , 却不会运行于AB轨道中间的位置 , 这是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 。
双缝实验|观察能影响客观世界,电子双缝实验有多邪?观察者效应可信吗?
为了解释氢原子电子只能运行于特定轨道的现象 , 一些科学家做出了大胆的假设 , 德布罗意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 , 认为电子具有波的性质 , 而后 , 薛定谔又通过著名的薛定谔方程描绘了波函数随时间的演化过程 。
薛定谔彻底否定了电子的粒子性质 , 他认为电子实际上就是一种波 , 而之所以看起来像是粒子 , 完全是因为电荷的密度过大所导致的 。 薛定谔因此而斩获了诺贝尔奖 , 但他的看法却不被另一派科学家们所接受 , 这些科学家被统称为哥本哈根学派 , 玻尔和波恩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他们认为电子并不是一种波 , 也不是一种单纯的粒子 , 实际上电子既具有粒子的性质 , 也具有波的性质 , 简而言之就是电子既是粒子又是波 。
双缝实验|观察能影响客观世界,电子双缝实验有多邪?观察者效应可信吗?
哥本哈根学派的看法对传统的认知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 因为在传统认知中 , 一个动物要么是猫 , 要么是狗 , 不可能既是猫又是狗 。
两个学派的争执最终汇集到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之上 , 就是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 这个实验简言之是这样的 , 向前方发射电子 , 在前方的阻挡板上有两条缝隙 , 电子在穿过两条缝隙之后会在后面的背板上显示出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
波动派认为正是因为电子是一种波 , 所以才会产生干涉条纹 。 而哥本哈根学派的看法有所不同 , 他们认为电子并没有具体的位置 , 电子的位置只能够用概率来进行表示 , 之所以会产生干涉条纹 , 是因为电子出现在每一个位置的概率是不相同的 , 出现在某一位置的概率大 , 出现在某一位置的概率小 , 所以会产生干涉条纹 , 他们把这称之为概率诠释 。
双缝实验|观察能影响客观世界,电子双缝实验有多邪?观察者效应可信吗?
为了让争执有一个结果 , 实验被稍稍进行了改动 , 那就是一次只发射一个电子 。
一个电子一次只能够穿过一个缝隙 , 不可能同时穿过两个缝隙 , 的确 , 当发射一个电子之后 , 的确只在背板上形成了一个点 , 但是在继续发射电子后 , 最终一个一个的点还是在背板上组成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
波动派认为只有电子是波 , 才能够产生这种结果 , 而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这仍然可以用概率诠释来解释 , 因为每一个电子出现在不同位置的概率也是不同的 。 既然争执仍然存在 , 那就再对实验进行一下改动 , 在两条缝隙的位置安装监测设备 , 看一看电子到底是如何穿过缝隙的 , 这样就能够确定电子到底是不是波 。
双缝实验|观察能影响客观世界,电子双缝实验有多邪?观察者效应可信吗?
【双缝实验|观察能影响客观世界,电子双缝实验有多邪?观察者效应可信吗?】令人难以理解的是 , 当安装了监测设备之后 , 观察到的电子的确是只穿过了一条缝隙 , 但问题在于背板上的干涉条纹也消失了 。
观察 , 干涉条纹就会消失 , 不观察 , 就会形成干涉条纹 , 这太诡异了 , 难道我们的世界不是客观的吗?一个客观的物理世界怎么会因为主观观察而改变呢?这就是著名的观察者效应 。 爱因斯坦对概率说以及观察者效应始终不能接受 , 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 是因为有某些我们所不知道的隐变量影响了实验的结果 , 而并非因为观察而改变 。
而且 , 观察会影响客观世界 , 这本身就存在着逻辑问题 , 因为观察到底是谁观察 , 机器只是设备 , 最终观察的还是人 , 如果说人的观察能够改变结果 , 那么动物的观察是不是也行呢?爱因斯坦始终都坚持着他的看法 , 上帝不掷骰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