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起,爱情成了一件不再值得被讨论的事?
来源:凤凰网读书
萨莉·鲁尼 , 1991年生于爱尔兰西部的梅奥郡 , 2013年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英文系 , 在攻读美国文学硕士学位期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聊天记录》引起英国出版界广泛关注 , 共有七家英国出版社争夺版权 , 最终由费伯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 。 萨莉·鲁尼亦因此书获得2017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 , 也被美国《巴黎评论》评为年度最佳小说 。萨莉·鲁尼2018年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正常人》入围布克奖、都柏林国际文学奖、英国女性文学奖、迪伦·托马斯奖 , 被水石书店评为“年度图书” , 获得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说奖、爱尔兰年度图书奖、英国图书奖年度最佳图书奖 , 已被翻译成46种文字 , 成为全球畅销书 。 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于2020年春季由英国BBC、美国Hulu联合推出 , 风靡全球 。周嘉宁谈《正常人》——在情感关系中面对自我、探索自我、重塑自我01初遇萨莉·鲁尼我第一次了解到萨莉·鲁尼应该是2018年的冬天 , 当时一位乌克兰朋友把《聊天记录》借给了我 , 他对我说 , 这是一本年轻人写的畅销小说 。 但这本书在我的书桌上搁置了很久 , 直到2019年春节期间 , 我才突然想起来它并开始阅读 。这本书给人的感受是 , 只要一翻开它 , 就不愿再放下 , 所以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 , 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3 , 4点了 。看完了这本书后 , 我强烈地想要将它分享给比我小10岁左右的90后朋友们 , 想要知道他们会如何看待这本小说 。 之所以如此 , 是因为萨莉·鲁尼的语言非常吸引我 , 她的语言与我这个年龄段或是上一辈作家们的语言风格非常不同 。 她让我感受到她语言中具有当代性 , 有一种年轻的节奏 。 而这种节奏与语感 , 可能与这个充满社交媒体(SNS)、即时通讯工具(IM)的时代息息相关 。我很快将这本书借给了90后的朋友 , 借出去后 , 这本书就再也没有回到我身边 。 因为它很快就在朋友之间流通起来 。 .02萨莉·鲁尼其人萨莉·鲁尼出生于1991年爱尔兰西部的卡斯尔巴 , 曾就读于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专修英语文学 。 在校期间 , 她是校辩论社的队长 , 曾在欧洲辩论比赛中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 她本来想选择政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 后转修了美国文学 。她的第一部小说是2017年出版的《聊天记录》 , 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 在《聊天记录》出版前 , 她只在《格兰塔》(Granta)杂志发表过短篇小说《Mr.Salary》 。 她也为自己在欧洲参加辩论比赛的经历写过一篇非虚构的文章 。 她的经纪人鼓励她 , 不要只局限于写短篇小说 , 她的风格非常适合写日常类的文字 , 于是萨莉·鲁尼写了《聊天记录》这一本小说 。 《聊天记录》获得成功后 , 她也没有停下笔 , 第二年发表了《正常人》 。《正常人》的出版为萨莉·鲁尼赢得了非常多英语文学奖项 , 包括2018年布克奖长名单的入围 。 当时的社交媒体也很流行推荐分享《聊天记录》与《正常人》这两本书 , 名人们也参与其中 , 例如: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 , 《欲望都市》的主演Sarah Jessica等等 。 甚至泰勒·斯威夫特有首歌的灵感也是来源于《正常人》所带给她的启发 。 作家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在社交媒体上推荐这本书的同时 , 称萨莉·鲁尼是千禧年代最佳的作家代表 。2019年布鲁克林独立书店Booksare Magic , 为萨莉·鲁尼安排了一场读书活动 。 原本预计只有几十人的活动 , 最终来了近百人参加 , 书店只能租借隔壁教堂的场地 , 去举办这场几百人的大型读书见面会 。 可见在过去的两年中 , 萨莉·鲁尼先是在欧美国家 , 继而在亚洲国家 , 掀起了一股风潮 。也就是说 , 如果你读萨莉·鲁尼的小说 , 那么你就会看起来是一个聪明、有趣的人 , 并且你会相信自己可以用一种足够酷的概念去重新解读聪明、有趣这两个司空见惯的特质 。
03在情感关系中重塑自我其实《聊天记录》和《正常人》这两本书的核心内容与背景非常相似 , 都是就读于三一学院的年轻知识分子 , 她们卷入了情感纠葛 。 《正常人》讲述的是两个恋人 , 他们在高中至大学阶段不断地分分合合 , 在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中 , 他们是如何重新认识自我 , 塑造自我 。萨莉·鲁尼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有一个特点: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 她们会不断地去分析自己的情感 。 似乎只要她们足够了解自己的感受 , 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 她们的情感就不会伤害到自己 。 但实际上 , 无论她们作出何种自我分析 , 她们的情感最终还是会伤害到她们 。 一旦这样的情感伤害发生 , 小说里的女主人公会感到震惊和背叛 , 接着她们会进行更深入的自我反省 。 所以萨莉·鲁尼的小说是在不断地描写人如何面对自我 , 探索自我 , 寻找到自己在情感和人生认知的边界点 。可能正是因为她笔下的主人公都过于聪明、过于自我分析 , 以至于她们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包括周遭的情感不会有好结果 。 爱情不会有好结果的这个概念 , 其实是当代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 人们不再相信爱情 , 不再相信婚姻是一个美满的结果 , 人们更愿意去描写破灭的事物 , 去相信感情的悲剧性和存在 , 去相信人和人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关心和理解 。可能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 , 近几年 , 我很难在大陆年轻作者的作品中 , 找到全面去谈论爱情的小说 。 或许从某一个时间节点开始 , 时代发生了一种转变 , 爱情变得不再是一件值得讨论的事情 。 但在萨莉·鲁尼的小说中 , 在讨论人与人的情感与爱情的过程中 , 她与以往的作品不同之中在于 , 即便有那么多的不平等与不健康存在 , 人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温暖与短暂的快乐 , 可以从这样的关系中面对自我 。 因为在所有的关系中 , 人与人的关系与互动最终都会作用在自身 , 都是让人面对自我的过程 。虽然说萨莉·鲁尼的小说充满了各种自我分析、冷静客观的判断以及对于爱情的不信任等等悲观性色彩 , 但她不会让你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相反 , 她会让你感受到 ,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平等不健康的存在 , 人们才更愿意去进入一个互相取暖 , 互相信任 , 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去 。萨莉·鲁尼曾经对采访人员说过 , 她并不相信个体存在的意义 , 所以她不认为她的小说旨在描述个体 , 她感兴趣的是观察两个人关系是如何进行互动的 。 当一个人处于群体时 , 这个个人的能量是如何发挥出来 , 能量的流动性又是如何 。 所以她小说的核心并不是两人在感情中如何伤害彼此 。 尽管在《正常人》这本小说中 , 我们仿佛会看到这两人的关系不断地处在误解与伤害中 , 但她同时也会强调这种伤害与误解会带来一种更为亲密的情感关系 , 这种情感关系也正是重塑自我最关键的部分所在 。在她的小说中 , 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伤害;但同时 , 彼此的意义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 人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与外界相处 , 去相信他人 。
推荐阅读
- 现在结得起婚的,恰恰都是穷人
- 连余则成都被别人余则成了
- 学历成了职称的跘脚石!???
- “芳华”年代的爱情:爱上同一位姑娘工厂文青
- 股票|63岁董事长迎娶38岁娇妻,新娘:我很幸运,嫁给了爱情!
- 正能量|泪目!边关爱情故事甜度爆表,这波狗粮我吃了!
- 又相信爱情了?1500亿市值公司董事长二婚刷屏
- 个性键帽:男人的奢侈艺术品
- 徐静波: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去日本旅游?
- 63岁上市公司董事长娶38岁新娘:爱情突破年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