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青海农牧民:绿色小康路 越走越带劲( 二 )

【中国青年报|青海农牧民:绿色小康路 越走越带劲】 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庭院、一栋栋别致的小木屋、一个个敞亮的农家院……青海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和边麻沟村由原本的落后村变成旅游度假村 。 来往“边麻沟花海”景区的车辆络绎不绝 , 游客们在花海里拍照 , 孩子们荡秋千、坐小火车 , 玩得不亦乐乎 。
朔北藏族乡党委书记黄玉珍介绍 , 海拔2800多米的东至沟村和边麻沟村 , 是以汉、藏、蒙古等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 因偏远、高寒 , 饱受霜冻、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困扰 , 村民基本靠天吃饭 , 收入较低 , 曾是典型的贫困村 。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来青海旅游的人数逐年攀升 。 2017年 , 东至沟村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 , 建成“十八铺”旅游商品集散区和21栋乡村旅游休闲木屋 , 全面启动乡村旅游项目 。
环境好了 , 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中尝到甜头 。 38岁的赵文科告诉采访人员 , 由于父母身患疾病 , 孩子需要抚养 , 之前他们一家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 , 靠种地每年收入只有5000多元 , 为贴补家用 , 他时常外出打零工 , 在工地搬砖一天能挣100多元 , 但收入很不稳定 , “连老人的医药费都不够付” 。
2018年 , 看着村里的旅游业蒸蒸日上 , 赵文科便鼓励妻子王国琴参加了短期技能培训班 , 学习了烹饪技术 , 夫妻俩合伙办起了“国琴农家院” 。 旅游旺季 , 他们一天能接待100多人 , 收入达到了7000多元 。
“真是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 赵文科说 , 以前儿子想吃肉 , 他只能买得起手掌大的一块肉 , 衣服只有几件 , “现在打开冰柜都是肉 , 打开衣柜都是新衣服” 。
吃上“旅游饭” , 赵文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带劲 , 除了开办农家院 , 他还参与产业扶贫 , 成立了大通屯田种植专业合作社 , 种植了30余亩当归 , 从“自己奔小康”变成了“大家奔小康”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王豪 见习采访人员 石佳


推荐阅读